“10必带5不带”清单一出,行李箱里到底谁在说谎?
清单把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充电宝、常用药、雨具、零钱、合脚鞋、洗漱小样、防晒、备用衣、应急工具列为必带;把大瓶护肤、贵重首饰、多余电子设备、高跟鞋、成堆零食列为不带。

作者说这样能让旅途少遭罪。
听起来像贴心提醒,实则是一次对旅行焦虑的精准收割。
银行卡和身份证排第一,因为酒店、车站、银行窗口只认这两个硬通货。
手机排第二,是因为扫码、导航、拍照、社交全部绑定在一部机器里,离开它寸步难行。
常用药放在第三,是因为景区医务室要么贵得离谱,要么根本没有,自己带药等于买一份保险。

雨具和零钱紧跟,是因为天气预报在山区和海岛经常失灵,而小吃摊的二维码说坏就坏。
合脚鞋被强调,是因为景区一天两万步起步,磨破脚皮的照片发出来没人点赞。
洗漱小样和防晒被点名,是因为酒店的一次性用品可能让你脸起疹子,而高原紫外线两小时就能把皮肤晒出水泡。
备用衣和应急工具垫底,是因为山区昼夜温差能差十度,小剪刀和手电筒在停电或绳子断了时能救命。
不带清单同样刀刀见血。

大瓶护肤被踢出去,是因为100毫升以上液体上不了飞机,托运又怕摔,小样7毫升一袋刚好够用七天,用完就扔,不心疼。
贵重首饰被劝退,是因为酒店保险箱不是每家都有,真丢了报警也追不回,拍照时用五块钱的发夹一样上镜。
多余电子设备被砍,是因为电脑和平板99%的时间在吃灰,重量却实打实压在肩膀。
高跟鞋被拉黑,是因为石板路和沙滩专治高跟,崴脚照片比风景照还多。
成堆零食被限流,是因为当地小吃才是旅行灵魂,背三包方便面只会错过巷口五块钱一碗的正宗味道。
作者真正想要的是把“轻装上阵”四个字写进行李箱。

必带清单里,每一样都能立刻换成安全感:银行卡换床位,手机换路线,药品换健康,雨具换干爽,零钱换人情。
不带清单里,每一样都在提醒:你带得越多,丢得越快,沉得越狠。
大瓶护肤重200克,首饰丢一次心疼半年,电脑背三天肩膀疼一周,高跟鞋穿一次脚肿三天,零食吃不完最后全进垃圾桶。
作者用一张清单把“少即是多”翻译成老年人也能听懂的大白话:东西越少,麻烦越小,玩得越爽。
这张清单还能对照机场安检规定、景区物价、网络信号盲区、医疗点分布、气候数据。

银行卡对应银联境外取现手续费,手机对应境外流量包价格,药品对应常见高原反应和肠胃炎发病率,雨具对应南方雨季平均降水天数,零钱对应小摊拒收支付比例,鞋子对应景区步行里程,防晒对应紫外线指数,备用衣对应昼夜温差,应急工具对应停电和绳索报道。
不带清单里的每一项都能翻出真实案例:首饰丢失报警回执、电脑托运摔坏照片、高跟鞋卡进石板缝视频、零食过期扔掉小票。
数据不会撒谎,行李却会。
旅行博主年年喊精简,带货主播天天喊加购,这张清单把两股力量拉到同一张桌子上。
它没让谁买新箱子,也没让谁扔旧衣服,只是把“需要”和“想要”分开,把“可能用到”和“一定用到”分开。
真正想通这一点的人,行李箱会自己变轻。
你下次出门,真打算按这张清单装箱,还是继续把“万一用得上”塞满整个28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