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院士,雷达专家——贲德,我国雷达领域的璀璨明珠

大国院士,雷达专家——贲德,我国雷达领域的璀璨明珠"/

## 大国院士丨雷达专家——贲德
贲德,男,汉族,1945年8月出生于江苏泰县(今泰州市姜堰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专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南京)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贲德院士是中国雷达事业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之一。" 他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包括:
"1. 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部相控阵雷达:"
1970年代,贲德院士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领导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部相控阵雷达,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雷达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雷达技术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重大转变,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推动中国相控阵雷达技术发展:"
贲德院士长期致力于相控阵雷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重要雷达系统的研制,推动了中国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 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技术方案,提高了雷达系统的性能,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 领导研制新一代预警雷达系统:"
贲德院士担任中国新一代预警雷达系统总工程师,领导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雷达,是国防的眼睛,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的一生。

走在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的大院里,87岁的贲德步履轻快得如同青年人。一提起雷达,他的精神格外矍铄:

“我从学校毕业到今天都在搞雷达,我想我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干别的了,要一直搞雷达搞到底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最正确的选择。”

贲德参与和主持研制的两部雷达——我国第一部相控阵雷达和第一部机载脉冲多普勒(PD)火控雷达,不仅使中国在先进雷达技术领域有了一席之地,更为我国军事雷达如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7年,高中毕业的贲德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立下人生目标:“学得文武艺,服务新中国!”5年后,他被分配到了江苏南京一个叫“14所”的单位,那是当年新中国唯一的雷达研究所。

在哈工大读书时期的贲德(中)。(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供图)

彼时,我国雷达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很多技术领域处于空白。

“一穷二白,白手起家。”为预防弹道导弹攻击,新中国急需建造自己的相控阵雷达。

1965年起,贲德开始参与我国远程相控阵雷达研究。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和苏联拥有这项新技术。

从原理探索到技术攻关再到雷达建造,为了研制代号“7010”的远程相控阵雷达,贲德和团队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7010”是一个8层楼高、2个篮球场大的“巨无霸”,需要成百上千台机柜、8000多个天线单元、共1000多公里的控制导线。建造安装历时8年,贲德七进深山基地,一去都是大半年。

一个个盯着生产、一件件跟踪调试。终于,“7010”研制成功,我国的监控视野一下子延伸了数千公里!

上世纪70年代,空战样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新一代战机要攻击数十公里外的目标,必须同时具备上视和下视超视距作战能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一双装在机头上的“千里眼”——PD雷达。

研制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时的贲德(中)。(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供图)

研制PD雷达的重任再次交到贲德手上,他说:“我心里是没底的,但是国家需要,我就必须做到!”

没经验、没资料、没样机,贲德从原理学起,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研究了上百个课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研制思路。

一年多的试飞,他索性搬进了联试外场,同空军战士们吃住在一起;他还坚持亲自上机试飞,遭遇过发动机熄火、起落架失灵……

“那时候还真没想过害怕,上机以后,心里就只有测试参数。”十年磨一剑,人民军队终于用上自己的“争气雷达”!

相关技术被迅速应用到多项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而贲德从123斤瘦到了108斤,落下了心肌炎的老毛病。

而今,激情燃烧的岁月远去,已近九旬高龄的贲德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工作节奏。他始终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里,装着各类正在看的研究资料。

每天到20公里外的办公室上班,“早上八点半,准时准点”;带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研究前沿技术;跑遍江苏各地,深入大中小学开展科普……

贲德和团队年轻人交流。(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供图)

面对中小学生,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雷达知识;面对大学生,他更喜欢讲述自己的科研经历,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引领青年人踏上科研之路;面对前来求教的年轻人,从几十年前的项目数据,到前沿研究的最新进展,他都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

“能帮他们认识雷达、走近科学,我觉得很值得。”贲德说,他还通过科普收获了一帮“忘年交”,时常在微信上为他们答疑解惑。

唯一和过去不同的,是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照料老伴儿。他还喜欢腌制东北老家的酸菜,馈赠亲友。

也有不少人纳闷,都是这么知名的大专家了,怎么贲院士的衬衣老是那两件?

“我这件衬衣穿30年不坏,秘诀是扣子按单双数轮流扣,这样扣眼就不容易坏。”贲德笑着说,还有些自豪地向记者晃了晃腕上那块戴了50年的手表。这块手表几乎陪伴贲德走过了大半的人生,也见证了他为雷达奋斗的一生。

贲德(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网 刘厦 摄

昔日,中国雷达落后西方国家30年,被断言难以追赶;如今,中国雷达技术已经比肩世界先进水平,构建起覆盖陆、海、空、天的电磁之网,守护着万家灯火。

并不平坦的来路,铭刻着几代人攻坚克难的足迹。当记者问贲德:经历如此丰富的一生,您还有什么遗憾和愿望?

沉思片刻后,他说:“我的遗憾是工作做得还不够,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为雷达事业的发展再多作一点贡献。未来,在看得远、看得准、抗干扰三个方向上,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让中国雷达真正从并跑变为领跑。”

乐观豁达,永不服输——这是采访中贲德给记者留下的印象。临别之际,老爷子的手击掌一般,有力地握住记者的手。

这一刻,记者深深感到,贲德的雷达人生,精彩待续。

策 划:储学军 车玉明 陈芳

统 筹:吴晶 李晓云 李由

记 者:温竞华

编 导:刘袁媛

摄 像:刘厦 刘庆生 张继叶

设 计:史泽瀚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发布于 2025-09-11 10:28
收藏
1
上一篇:数字孪生助力水利革新,从盆景到全景,绘就现代化水利新图景 下一篇:服贸会观察,携手共筑全球发展新篇章,注入正能量与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