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桑椹绽红的季节,鲜绿的叶子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或红或黑、或黄绿相间的桑椹,十分诱人。不禁想念起开元寺的千年古桑,古桑结出桑椹了吗?如果时间能穿越那万象更新的初唐……

泉郡丰州城西的郊外,一片广袤的桑园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园主黄守恭正带着仆人忙着采集桑叶,一筐筐,一篮篮往养蚕间送。鲜嫩的桑叶孕育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蚕宝宝吐出的银丝织成光滑的绸缎。滑若凝脂的绸缎是达官贵人们的心头之爱。想着想着,黄守恭的脸上露出盈盈的笑意,仿佛看见白银滚滚而来。疲惫了一天的他一靠枕头便沉沉睡去。
迷迷糊糊之间,一位慈眉善目的和尚来到桑园,向他求要一片土地用以建造寺庙。黄守恭犹豫半天,不愿应承。没想到同样的梦境又重演。黄守恭虽乐善好施,但不舍得奉献桑园,于是提出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条件:若三日之内桑树能开出白莲花,便愿献地建寺。

令人惊叹的是,三日后,桑园内的桑树竟真的盛开如雪的白莲花。一位名叫匡护的大和尚翩然而至,黄守恭不甘心地问:建寺需要多大的地?匡护禅师含笑应声:一袈裟足已。黄守恭心想一袈裟的地不大不多,便点头应允。只见匡护禅师脱下袈裟,往空中一抛,袈裟飘然升空,顿时紫云蔽日,天呈异象。黄守恭看得目瞪口呆,深受感化,毅然如约献地建寺。

这便是传说中的“桑生白莲、紫云盖地”。这位梦中的和尚匡护禅师主持建寺的工作,原为“莲花道场”,迅速成为闽南最大的净土道场。后改名“莲花寺”,直至唐开元年间,为彰显盛世荣耀,唐玄宗一纸令下,更名为“开元寺”,而雅称为“桑莲法界”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紫云盖地之瑞,不似一般寺院以“大雄宝殿”为名,而称之为“紫云大殿”,门匾上悬着“桑莲法界”四个古色古香的大字,难倒了不少的游客。山门上的“紫云”大匾,对面的紫云屏,以及黄守恭后代的“紫云衍派”,皆出自这个典故。
为了纪念黄守恭献地建寺的善举,匡护法师设立檀越祠,专祀黄守恭,享受世代香火。黄守恭舍地之后,即分四子于四处:长子黄经到芦溪,即南安罗溪村;次子黄纪到冈上,即惠安锦田村,三子黄纲到参山,即今安溪参山村;四子黄纶到坑柄,即今同安金柄村。这四个地方所归属的县名都含有“安”字,所以紫云黄氏,又有四安黄氏的别称。

单看黄守恭四子的名字“经、经、纲、纶”,皆以绞丝为旁,种桑养蚕,吐丝织绸,发家致富是黄守恭平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能舍得基业,建寺尊佛,这是多大的魄力和心胸!善心义举,成就千年后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开元寺,造福世世代代生活在古城的泉州人。
有了佛祖的庇佑,黄守恭的子孙后裔在泉州各个角落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涌现一代代在仕、商、学等各界翘楚,在清朝曾一举包揽文武双魁。民国初期的中国首富黄奕柱来自于南安长房后裔,曾独资修缮东塔,黄秀烺捐资独修西塔。黄氏子孙们成立宗亲会,以不同的方式守护开元寺,赓续先祖们的荣光,世为檀越,相互成就,共谱春秋。

千年古桑,依然绿意盎然,桑莲法界,沧桑静穆不语。桑树啊,古寺啊,是否还记得,记得千年前那个忙碌于林间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