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个人的饭得有多大?

塔什干那家老字号当天直接架起一口直径一米多的铸铁казан,锅盖都没地儿放,只能搁地上当鼓敲。

围观的人一圈一圈,像极了国内早高峰地铁,只不过大家手里不是手机,是空碗。
一开场,五头肥尾羊劈成麻将块,热油一淋,滋滋声盖过聊天声,焦香能把人领子揪着往前蹿。
本地人说,羊肉炸得够狠才能把膻味逼成香味,这点偷懒,500张嘴分分钟尝出来。
下一秒“皮牙子”登场,其实就是洋葱放大版,但叫法一变就带点神秘滤镜——大块丢进锅里,油瞬间安静,像被老师训完的小孩。
真正惊喜是黄萝卜,当地人管这叫“地人参”,切出来金灿灿,下锅后糖分被热油激活,一铲翻过去,甜味直接往鼻腔里怼。
紧接着鹰嘴豆、葡萄干往里撒,像在玩什么盲盒游戏,谁也不知道下一口咬到甜还是咸。
米用的是长粒香米,价格比本地米贵一倍,提前用清水泡着,颗粒像刚洗过的鹅卵石。
师傅拎起木铲,把泡好的米倒进沸腾的肉汤,汤汁没过大米一指甲盖就算量准。
火立马变小,锅盖一扣,时间被炖得软塌塌的。
两三个小时后掀开,米已经站得笔直,根根沾了油光却绝不粘,像军训回来的熊孩子,规矩里带着倔劲儿。

这锅饭要分给500个人,队伍排了拐弯。
最前面的大叔直接上手抓,米粒滚烫,他边倒手边往嘴里送,还不忘回头冲后面吼“别急,烫!
”小孩拿塑料小盘,家长把羊肉先给他,孩子不吃,先把葡萄干挑出攒一把,说回家泡水喝——原来甜度还能二次利用。
乌兹别克人吃抓饭不讲究筷子勺子,就是手。
有人解释:“饭一起抓,心就靠得近。
”听起来像鸡汤,但真看到一家人围着饭盆,你抓一块肉塞我嘴里,我替你择掉骨头,那种黏糊劲儿确实不是分餐制能给的。
别以为它只是一道菜。
每年九月塔什干的“手抓饭节”把这条街堵到水泄不通,几十个казан齐开火,撒马尔罕队主推甜味,葡萄干用新疆品种的,大得离谱;布哈拉队把羊尾油加到流油,筷子一夹都能滴出珠子。
评委是路边随便拉的游客,每人发一个塑料勺,吃完往桶里放豆豆投票,比选秀还热闹。
有人边吃边嘀咕:这不就是大型相亲现场吗?

尝同一口饭,缘分说不定就从手背擦手背开始。
最意外的是,这饭还救过急。
去年隔壁工地塌方,餐馆老板直接拉着没分完的抓饭去前线,500份变1000份,米饭加量不加味,没人挑剔。
一个矿工后来说:“那顿饭吃完,觉得塌的不是土方,是心里的小破屋。
”
回家想复刻,照着方子买了黄萝卜,结果切一刀就后悔——国内卖的不够甜,煮完像啃蜡烛。
没辙,只能多加葡萄干补糖,朋友吃了说像高配版的“八宝饭”。
也行,改良也算尊重。
说到底,手抓饭没啥高贵秘诀:舍得放油、舍得放肉、舍得花时间,最后舍得和别人分同一锅。
乌兹别克人把这道理炖得烂熟——再香的饭,一个人吃终究差点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