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坐落在欧洲心脏地带,一头扎进群山之间,贴着维也纳的河水,一下就让人觉得这地方怎么像个被盒子扣住的小国?面积不过8.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900万出头,但要真说它默默无闻,似乎总有点说不过去。这片山岭纵横交错的土地,就是这么安静地站在德国、捷克,还有意大利这样的邻居中间,从来没打算当背景板。挺怪的,为什么每次提起欧洲强国,总有人把奥地利算进去?有点不讲理!

走在这儿的道路上,随处都是阿尔卑斯山的余晖,还有几块像是草地绣上去的平原。别以为地形多山就意味着贫瘠不发达,恰恰相反。奥地利两边高山,中部和东部多丘陵、平原,一点不像咱们传统印象中被群山围困、与世隔绝那种落魄模样。顺着地铁、铁路一通盘,看起来反而挺通透,就是没法出海。可说到底,没海口真的能制约他们的野心吗?结果并不怎么是。

如果非要从“内陆国经济发展难”说起,奥地利的日子好像怎么也和“难”沾不上边。制造业强,是真的强。奥地利的机械制造——无论是标准化机器、专用设备、还是玩出新花样的小众机械,都能迸发出意思来。不是说春天到了就能看到创新吗?这里的创新,就是工业生产线上一台台机器在世界流转,不声不响却极其重要。不光如此,汽车工业排在老二,德国是他们并肩战友,工厂之间像打电话一样高效。曾经路过格拉茨的厂区,工人们埋头生产,背后恍惚能窥见整个中欧制造业的神经连着一起跳动。到底是谁带来的自信?又凭什么在欧洲能拥有一席之地?

旅游业顺便横插一脚。每到降雪时节,萨尔茨堡的音乐、滑雪场上的喧嚣汇聚成一道风景线。维也纳的咖啡馆永远坐满人,从爱情桥走到林茨的美术馆,游客里多的是说着各种语言的新面孔。他们赚的不是热闹,是节奏,是城市的活力,以及现实生活里实打实的收入。好像山地不是障碍,反而成了卖点。要不然,全世界有几个不靠海的地方能做到这样?这种生活状态,真是让人怀疑既定观念。如果大部分内陆国都在为出不了海发愁,奥地利的笑容是怎么藏住的?

历史总是会在某个时刻拉一个幕布,说:你看,奥地利成了今天这样不是偶然。哈布斯堡王朝的名字,像迷雾一样盘旋在老欧洲的高墙、大宫殿之间。这王朝当年要多霸气有多霸气,渐渐卷下波西米亚、匈牙利,还把手伸到亚得里亚海沿岸。到了鼎盛期,奥地利可不是现在这么安静个头,65万平方公里,人口破千万,那叫一个横扫巴尔干半岛。**历史上的基因里写满扩张、争霸、协商、争吵——但底子是扎实的。**

随时间推移,奥匈帝国改组的那一刻,一场关于生存的拉锯战其实早就开场了。这片土地见证过欧洲工业的疾走,打铁的、纺纱的,造机床的,纷纷上阵。欧洲五强的位置,奥匈帝国没丢过,一战之前风光到极点。可时代的推进不理睬谁高兴与否。战争打碎了大帝国,奥地利成了缩小版的自己,但老本行还在。凡尔赛体系管它多少年的死板制约,起码一看工业总量,奥地利没走下坡路。甚至二战风暴后的合并与制裁,也没让这块土地沉下去,这就怪了。

**冷战像一把钥匙,戳开了紧锁的经济之门。**不得不承认,历史基础就是一个长期投资。有点像老店传家,手艺没断,又时不时创新。在朋友圈,奥地利的许多制造企业活跃在国际市场,宝马、奔驰的配件,也出自这儿的流水线。表面上看,是因为哈布斯堡王朝留了条工业线索,实则是这里新旧交替一直没断过档。
转个角度看,奥地利的地理限制显然没有教科书上说得那么致命。多瑙河像天生的金手指,从西往东缓缓贯穿。维也纳码头船来船往,河水托起的不止是汽笛声,更是欧洲各国的货物、技术、文化和钱流。实在没出海口?那就靠河!你看,德国的美茵多瑙运河,能把奥地利的货直送黑海,顺道还能转进北海——方便得很。实际上,这就是水运的胜利。和别的内陆国比起来,奥地利一点也不吃亏,甚至有点小聪明在里头。

每次讨论到“靠近德国”的好处,总有人洋洋洒洒讲一堆。可通盘算下来,奥地利和德国这种经济绑定的模式,表面上是沾了高端制造业的光,背地里却各有算盘。德国南部经济活跃,这里正好是奥地利的生活半径。汽车零部件、精密机床,有的企业干脆边界都模糊了。你能说这是咸鱼翻身吗?不如说,是利益共同体的自然进化。不能否认,有一部分产业链早就盘根错节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程度。但也不是毫无风险。德国工业一旦变数,奥地利难道能真的毫发无损?事实说不清,未来变数也大。
有人会说,奥地利工业体系其实依旧有不少苦涩要咽下,比如高技术依赖外部市场,资源不够自主,烦心事不少。可你要说奥地利就是靠运气,这也站不住脚。还能怎么说?这里的企业不愿靠天吃饭,只能拼凑、加强供应链,哪怕遇到困顿,也向东欧、亚洲方向谋出路。难道这不正是现代化国家的典型选择?
说到实操案例,看看维也纳国际机场,2022年旅客吞吐量已经恢复到近1900万人次,复苏速度比不少邻国快。再瞧机械制造业,奥地利弗特河谷生产的机器人零部件,年出口额突破26亿欧元,三分之一流向非欧盟市场。这样的数据,乍一看是行业利润,细想其实也是经济韧性的体现。**如果光看地图,奥地利像是不起眼的拼图一角,但实际运作起来,它像是欧洲运输、技术、资本的交汇节点。不大张旗鼓,也从不自卑。**
群众的生活水平很能说明问题。2023年人均GDP达到5.17万美元,失业率长期低于5%。城镇规划有自己的逻辑,公共交通便利到近乎刻板,咖啡馆生活也长年不倒。搞笑的是,有人说奥地利是“会做买卖的山民”,这话倒也不无道理。山民能和世界站在一起,不靠自怜,靠的是谋生和思路。真的谁还觉得这种国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或许只有没来过奥地利的人才这样想。
当然,没必要只看到一面。奥地利的经济模式也遇到了能源转型、产业老化、年轻人口外流等现实问题。未来的变数总在那里,它不是铁板一块。可是欧洲小国之间的联结、资本流转,足以让类似奥地利这样的内陆国,有翻身的空间。你问现实是不是都这么圆满?根本不会,外部风险和邻国大事一样会波及到它。但它始终坚信,靠老本事和新路子,总能捱出一条路。
对比德国、意大利沿海那种气势,奥地利的强悍显得更内敛。不是靠海也能“世界通吃”,不是广阔平原也能“机遇随时找到家”。经历过帝国扩张和收缩的额外折磨,这里的人们看待衰退、繁荣时反而更加钝感,能笑能难过,没什么装。
奥地利就像一辆安置在山谷出口的火车,身后是坚固的历史基底,脚下是流动的贸易河水,前方却还未必清晰。这种山地里的不服输,才算是奥地利真正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