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女真人),首先我们来看下满族生活的地区,满族发源于寒冷的东北地区,他们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早期满人的祖先都是以狩猎为生,他们骑射之术高超,擅长狩猎,在打猎过程中最有价值,且最容易碰到的就是鹿。再加上古时候,好多原始森林和山脉都没有被开发,隐藏在其中的鹿不计其数,这就造成了“鹿”成为了最佳的狩猎对象。长期以来他们最主要的就是肉食来源,就是鹿肉,烹饪方法简单粗犷,或烧烤,或蒸煮,如煮白肉、烤鹿肉、蒸祭神糕等就是满族最常吃的食品。

后来大明朝崩塌,清军入关统一中国之后爱新觉罗家族,为了表示不忘本来,一直在服饰、发式、礼仪、饮食等方面坚持传统习俗,尤其是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常常去北京以北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的草原上狩猎。
女真人猎鹿的一大诀窍是会使用他们称为“木兰”(汉译为“鹿哨子”或“哨鹿围”)的工具,通常以桦皮或树木制成,长两三寸,状如牛角喇叭,用嘴吹或吸能发出“呦呦”类似牡鹿的发声引诱牝鹿前来,早就埋伏好的猎人们正好围合射杀,久而久之皇帝打猎的这个地方就被称为“木兰围场”了。康熙帝创建“木兰秋A”制度是为了训练八旗官兵、接见蒙古王公,兼有宣誓武功和传承满洲传统之意,猎物中最受看重的就包括鹿,凡事皇帝亲自射杀的鹿獐都要驿马快送到京城进献到奉先殿的列祖列宗。《清史稿・后妃传》中即有康熙皇帝将其本人猎得鹿尾献于其母和祖母之记载。他晚年回忆说,自己一生猎获了数百只鹿。

康熙不仅自己吃鹿肉,把鹿肉用于祭祀,还时常赏赐鹿肉给满汉臣子,带动了鹿肉的流行。康熙皇帝晚年两次在宫廷中举办“千叟宴”宴请耆老2800余人,菜品之一就是鹿尾烧鹿肉一盘。有意思的是,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曹寅、李煦经常给康熙进呈皇室尝鲜的江南鲜果、河鲜、露酒之类,而康熙帝则赏赐鹿肉条、榛子等东北特产,这也算是特殊的南北文化交流吧。康熙、乾隆南下江南,估计也和要尝尝南方美味有莫大关系。

康熙时期食用鹿肉的来源主要有三:东三省进贡、蒙古进贡和木兰围场。每年东北地区都得向清皇室贡献鹿尾、鹿筋、鹿肉,每到年底皇帝遵照关外风俗举行“狍鹿赏”,向王公大臣分赏鹿肉、鹿尾、鹿舌、獐肉、野猪、野鸡、山鸡、汤羊、哈尔汉羊、折鲁鱼、细鳞鱼、秦鳇鱼、薰猪肉等。此时北京城内分设关东货场,俗称“狍鹿棚”,专门出售东北的狍、鹿、熊掌、驼峰、鲟鳇鱼,“紫鹿黄羊叠满街”,使远离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属能够吃到家乡风味。

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一生行迹常常刻意模仿祖父,他对木兰秋A也和康熙一样热心,曾在一次木兰秋A时骑马望见鹿群,命一侍卫举假鹿头为诱饵,用木兰作呦呦声模仿鹿鸣,等牝鹿靠进口立即射箭,当场喝鹿血,“不唯益壮,亦以习劳也”。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北巡盛京,盛京将军弘晌在山海关特进刚刚获到的鲜鹿,弘历特别问“今日进的鹿肥瘦?”听说比较瘦以后才下旨让厨役晚膳做“塌思哈密鹿肉。其余伺候赏用。”

他的儿子嘉庆即位后体恤民间供应辛苦,屡次指示地方不必再进贡鹿只、鹿肉,让当时满族爱吃的滋补食品新鲜鹿尾的来源大为减少,普通人家吃不起鹿尾,于是有肉食铺子想出代替品,用做灌肉肠的方式杂混猪肉馅料和香料,略加朱红调色,做成外观形似的“鹿尾儿”,成了流传至今的一道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