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门蜀道、女皇故里广元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有着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花石刻

白花石刻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即有白花石刻“铁笔斋”。改革开放后,白花石刻陆续选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展出。
2008年,四川广元白花石刻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花石刻的主要特点是因材施艺,根据石料自然纹理,雕刻成形象生动、色彩分明的艺术品。
从选料开始,到下毛坯、构思、打花坯、精雕,完成一件白花石刻作品,要经过几十道手工流程。

白花石主要产自利州区荣山镇与旺苍县交界处,广元周围约六七十公里以内的大巴山中也有发现。
这种石料质地细密光润,在猪肝色的石块中呈现白色、灰白色的石层,石料坚硬,雕刻难度也非常大。由于白花石条纹不定,使得雕刻工艺极为复杂,有时雕刻的图案还会随着颜色、纹理的变化不断修改。

“石”因奇而美,“雕”因巧而珍。白花石的每一丝纹路、每一尊造型,都离不开艺术家的一刀一錾。千百年来,美丽的白花石刻艺术,一直在民间艺人灵巧的双手中低吟浅唱,在悠长静谧的岁月里散发芬芳,在文化遗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从古到今,各类绣品一直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李白有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的“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毋庸置疑,麻柳刺绣作为一门艺术技能,渗透了无数麻柳绣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愿望。

麻柳刺绣以主产地麻柳乡得名,是广泛流传于朝天区、麻柳、曾家、李家、临溪、朝天一带的民间刺绣。
麻柳刺绣图案纯朴精美,手工技法较为传统,体现着麻柳先民们的心灵手巧,时代印迹明显,地域色彩浓厚。

麻柳刺绣是非常讲究的,绣娘在绣制时不使用底稿,通过数底布的丝线,来确定刺绣图案的大小和位置,体现了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麻柳刺绣也没有固定的书本,多由亲族手口相传,以针为笔,以布为纸,将麻柳刺绣代代延续。

绣品的选材多来源于生活,取材多样,内容丰富,山水树木、虫鱼鸟兽、人物花草皆可入绣。
绣品丰富的题材,蕴含了美好的寓意,极具有装饰性的图案,更突显了麻柳刺绣的精美。

麻柳刺绣制作的精美绣品,多次出现在舞台和秀场,并为人们所喜爱。在当地学校课堂,还专门编印麻柳刺绣乡土教材,并开设麻柳刺绣相关课程,让学生们了解麻柳刺绣,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2008年6月,麻柳刺绣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两度作为国礼送给外宾、携手白叶一号走进人民大会堂……它的荣耀不计其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