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年老店——沐氏饵块就藏于杨林北街巷尾之中。泛黄的岁月中,有点转不开身的小铺子里,蒸熟的米粉香气四溢,千百回冲捣之后甜糯至极。用品质好、有香味、有黏性的优质大米,经过浸泡、磨粉、蒸粉,冲捣的过程,粉团的口感自然更为丰富起来。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砖状,这就是老沐家的饵块了。时光荏苒,父辈的身影早已模糊,饵块柔韧筋道的滋味却成了一代代杨林人难忘的舌尖记忆。


水官街在嵩明乃至昆明都颇有名气,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碗稀豆粉米线功不可没。上等白豌豆放到盆里加水泡一夜,然后用石磨带水磨细,再用干净的纱布滤,把滤下的豌豆粉水倒进锅里,不断搅拌,小火慢慢熬煮成型。
出锅的豆粉配上辣椒面、花椒油、蒜泥汁、酱油、米醋、芝麻油、葱花、香菜,还有店主亲自调制的秘制酱料等十来种调料。稀豆粉的淡黄、葱花的碧绿、辣椒面的鲜红、米线的纯白,绚丽的色彩交相辉映,香气随热气扑面而来,让人食欲大开。记得店主嬢嬢总会骄傲的跟食客介绍:“用的豆子必须是当年新上市的豌豆,吃进嘴里会有丝甜味,这才能做出好豆粉。”



杨林臭豆腐,因其味道独特,早在明、清时期就声名远扬,敢与云南石屏臭豆腐和建水臭豆腐相媲美。嵩明县境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杨林臭豆腐,情有独忠,凡是路经杨林时,总要带上一些臭豆腐回家,或蒸、或炸、或炒、或炖,不论用什么样的做法,臭豆腐总能成为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骨头糁是要把猪脊骨剁细后(手工剁的更好吃),加入适量的五花肉,增加骨头糁的肉质和油分。然后将剁细的生姜、草果、八角、茴香粉、辣椒粉、食盐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再倒入嵩明当地的高纯度包谷酒拌匀,调味、搓揉,封存到罐子里,慢慢发酵,最终形成色泽红润,鲜香扑鼻的骨头糁,食之油而不腻,稍加咀嚼,榨出髓油,味道极佳,是杨林农家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杨林虾酱起源于明清时期,至于何人首创,已无文献可考。据说邓小平最爱吃云南的宣威火腿和杨林虾酱。正宗的杨林虾酱,采用杨林老城上的黄萝卜洗净、切段、略晒,佐以辣椒面、白酒、食盐腌制的杨林海(嘉丽泽河)里的白皮小虾略拌均匀,装罐发酵,其味甜脆、鲜辣、爽口,这就是杨林人说的“红汪汪、水生生”的虾酱。
杨林“毛驴子打滚”须选用上好的糯稻米面,用40度左右的温水与米面和拌,用力搓揉,再拍打成饼状。主要配料由苋菜、苏子、花生、大豆、芝麻炒香舂碎,加上白糖或红糖碎末拌匀,甜淡与否,因个人喜好而定。杨林“毛驴子打滚”这道地方小吃,吃起来香甜可口,因用糯米制成,软腻适中,劲道耐嚼,回味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