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黄种人:马达加斯加的身世算命题

说个你可能没细琢磨过的事:非洲不都是黑人。真不是段子。马达加斯加这个大岛,离非洲只隔着一条不宽的海,却主色调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东南亚味儿”。它明明身在非洲,却总让人觉得有点“格格不入”。你说,这地儿到底算非洲还是亚洲剩下的?为什么它不是我们想的那种发达、聪明、能干的样子?
想想,咱脑海里简单分一分人种:黑、白、黄。《三国演义》都没这分明。好像每种皮肤都配着一套生活说明书似的。非洲的黑皮肤,是晒出来不怕太阳。白人那边,鼻子高,毛发旺,一副抗冻配置。黄种人呢,说是不够壮,但讲究脑袋灵光,在吃喝和生存间,硬生生把小块地搞成热闹市场。咱中国人,长久以来都是四大文明里唯一还在人群里晃的那一个。别管是不是自恋,至少自己相信,咱这脑瓜比别人快。

但问题又回来了——马达加斯加。被称作“非洲的亚洲孤岛”,“东南亚的遗孤”。岛上的人既不是纯黑也不是彻底黄,怎么看都像隔着玻璃罩住一段历史。其实这里的黄种人血统,是一次又一次迁徙和杂交的结果,不是“简单复制粘贴”。咱们小时候背地理,记得非洲大陆边有个大岛——马达加斯加,跟印度洋搭边。可是岛上的居民长相,跟印尼、菲律宾差不多,就是说着不同的语言,吃着不一样的饭菜,也不完全把自己归类成非洲那边的大部队。
你要翻老黄历,这个地方八千万年前就跟非洲分家了,地理上就是“断了联系”。在很久很久的时候,这岛甚至没人去过。等到人类开始满世界跑,最早踏上这片土地的据说是叫巴葛曼的民族,只听名字也够陌生。之后呢,有一波又一波人从东南亚、中亚漂过来,带着自己的锅碗瓢盆,在这岛上落了脚。几番折腾,新混出来个“马尔加什族”,每一代都有点那种“混血”的味儿。你站街头随便看几个人,皮肤黄里带黑,习惯东南亚风,语言也不是非洲本地口味。这种“独门秘籍”的变化,就是马达加斯加的底色。

但不管岛上怎么自己玩自己的,非洲大陆上的邻居也没少瞄上一眼。只不过隔着这么一段海,交通又不方便,黑人大部队基本去不了。大家都穷,没啥大船,去一趟马达加斯加简直是旅游项目,这也让岛上的人始终算“外来户”。
真正把马达加斯加搅合进全球视野的,是欧洲人。十六世纪后半叶,岛中部的伊麦利那人,搞起了自己的“小王国”,号得很响。等到十九世纪,已经升格成大马达加斯加王国。但命运很快拐了个弯:法国人来了,大炮一响,马达加斯加变成了法国地盘。殖民这事儿,谁挨谁知道苦。资源像刮地皮一样被带走,岛上的人一夜之间就成了“雇工”。当时进入的黑人劳工,不同部落拧不到一块儿,也很难和岛国原住民掰手腕。你要是竞不过,搬砖也得认。于是慢慢融进当地文化,混血再混血,岛上人种越来越复杂,却始终守着自己习惯的生活。

法国佬干了几十年,这岛还是不太听话。五十年代搞了个自治共和国,两年后终于自己独立了。但独立可没啥“天降馅饼”,反而像拆弹,岁月静好差了一点意思。资源被掏空,政局动荡,这岛本该像电影里那样“金光闪闪”,却始终在老破小里打转。你要是外商,投资这里得三思。谁敢把钱砸进一个随时可能政变的国家?基础设施也没跟上,抓旅游说是有绝美景色,但一看治安、交通,让人有点“出门没把握”。这地儿和国内的“网红打卡点”还真不是一个玩法。
其实马达加斯加的困境,不只自己折腾,也是“扎堆出境难”。因为人种主要是黄的,文化东南亚化,但你让它融进非洲大陆,人家又觉得你不是自己人。合着这一大家子,没人能说话算数。国际地位尴尬,联合国投票也没人看重你,生意难做,日子更难过。

你说,那岛上的老百姓咋过活?只能老老实实地靠种地,挣不多但能糊口。百分之九十,穷得裤腰带勒得紧,每天盼明天,明天却总让人担心。不容易。
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说马达加斯加就得一直这样?倔脾气总有反转的一天。岛上的孩子生在这块混杂又坚韧的土地上,肯定也在编织自己的希望。咱中国人常讲,苦尽甘来。眼下的马达加斯加,或许还在拉锯战里挣扎,但谁知道呢——哪天说不定就能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许我们后代在世界地图前指着这个岛时,会不自觉多停留几秒,琢磨一句:这岛的故事,怎么这么有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