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指引人生道路而非终极归宿的信仰之光

宗教,指引人生道路而非终极归宿的信仰之光"/

“宗教只是道路,并非归宿” 这句话点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
1. "宗教作为“道路”(The Path):" "指引方向:" 宗教提供了一套信仰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的方向。它像一条道路,为信徒指明人生的方向,帮助他们在迷茫时找到归属感和意义。 "提供方法:" 宗教通常包含具体的实践方法,如祈祷、冥想、仪式、阅读经文、参与社群活动等,信徒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与神圣或超越性力量建立连接,净化心灵,提升自我。 "精神寄托:" 宗教为信徒提供精神慰藉,帮助人们面对苦难、死亡和未知,给予希望和力量。它是一个探索生命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框架。 "社群连接:" 宗教常常形成社群,为信徒提供相互支持、交流和共同成长的平台。
2. "宗教并非“归宿”(Not the Destination):" "过程而非终点:" 宗教更像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个自我探索、修行和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一劳永逸到达的终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的归宿可能需要更个体化、更超越性的体验。 "多元探索:" 不同的宗教提供不同的道路,但没有哪个宗教能宣称拥有唯一的真理或包罗万象的答案。人类

相关内容:

篇一之佛教

宗教一定是和神紧密不可分的吗?是否宗教只有一神教和多神教之分,有没有无神教?从某种意义上来界定,佛教,可以认为其实是无神教。这里的“某种意义”—指的是有没有人格化的创造之神,佛教显然是没有的,所以才会有“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之说,所以才会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性,但如果从“是否有神性”这个角度来判断,佛教又显然是有神性的,所以不能被说成是“无神教”,否则,何来“菩萨保佑”之说。

当我们提到基督教时,一定会联想到《圣经》;提到伊斯兰教,一定会联想到《古兰经》;提到道教时,一定会联想到《道德经》,但是提到佛教时,你会发现,大家都会一致联想到的经书是不存在的!了解佛教的、或是佛教徒,会想到《心经》、《华严经》、《金刚经》等等佛教经典,答案却不是唯一的。不了解佛教的,恐怕只能联想到“阿弥陀佛”这句经文了。如果你问他“会想到哪本经书呢?”“呃...”呵呵哒。在这点上,释迦牟尼同学咋就这么失败捏?究其原因,是因为释同学根本就是个无神论者。“佛”的意思,就是醒悟了的人,他传经布道,是想告知世间所有受苦受难之人类,他已找到拯救世人脱离苦海的方法,参佛修行,广结善缘,修个这辈子的心安,下辈子的平安,在六道轮回中不至下地狱。如果能修成正果,达到“涅槃”的最高境界,则得入妙乐、圆满之境,不再有轮回之苦。据扯,老释悟道之后,第一次开口传经,是在一天的红日初升之时,第一课首讲开启智慧的《华严经》;如日中天的中午时分,讲的是《心经》、《金刚经》;而到了傍晚的放学时间,则讲的是《楞严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老释开启了他光辉而伟大的开挂人生,直到他80岁时,在一个叫肯达的铁匠家中吃了不干净的猪肉引起腹泻,最终挂掉。(这件事告诉我们,让每一个人能吃上放心肉是多么重要)。

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务生涯中,老释留下很多经典教材教案,但是,偏偏在他传承衣钵的关键时刻,他设置旷世悬念的大师手法导致后人不再可能产生对某一部佛教经典的绝对崇拜,也为后来佛教分支禅宗的产生种下当日之因。据扯,那一天碧空如洗,在灵山之巅,老释手持一朵金莲花,面容平静祥和,站立良久,不发一言,众多围观的信徒正倍感迷糊,一脸懵逼之际,大弟子迦叶忽然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迦叶一笑,老释就说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意就是,“我的各种心得就不以书传了,迦叶已尽得真传,他就是我的接班人。以后大家有不懂的,就问他去吧。下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会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相信自那天以后,这种打哑谜的智慧传播方式有不少信徒心领神会,此风愈演愈烈,到第28祖达摩时,他干脆从印度跑到中国,开创了禅宗。达摩是一本书没带,一个人没带,估计就带了个碗,一路风尘,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传道。当时中国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已进入中国几百年,信徒甚众,当时当政的梁武帝萧大大就把达摩请来聊天,达摩的中文当时还不流利,估计也是属于分分钟能把天给聊死的类型,死活不肯表扬一下萧大大,结果就被拉黑了。后来萧大大后悔了,派人去追,达摩却不肯回头,一路狂奔,中间还上演了一幕“一苇渡江”的大戏,直到来到了少林寺,达摩从印度带来的是“大乘”佛教,与当时修小乘的少林众和尚又说不到一块去,但是达摩又特别喜欢少林寺的自然环境,再说估计也走累了。所以这一次他没走,而是到后山找了个叫五乳峰的地方面壁修行,一面就是九年。而这九年中,少林寺的和尚们开始静心了解大乘教义,从逐渐接受到拜达摩为师,每天在达摩洞外学佛,都成了大乘门徒,将大乘佛教在中国推广成佛教主流。达摩也成了少林寺第二代方丈,还顺便开创了禅宗,成为一代宗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离成功不远)。

从拈花一笑到达摩开创禅宗,这种“以心传心”的智慧传递方式固然是破了文字与语言的“障”,让人用心去感觉这个世界的本真,用心去发现万物之美,和谐之美,摒弃逻辑,摒弃理性的思考,越理性,离“禅”越远。这种“悟”非常人可得,非轻易可得,又不可言说,不可文传,所有参禅的门徒若问道于师,得到的往往是一声呵斥,一个耳光,或是一次棒子敲头,或是一句从常理去理解会觉得很莫名其妙的,答案只能去悟,去自证。所以看上去总不免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嫌疑。那么多无法理解的所谓“公案”,我总怀疑有很多当事人故弄玄虚,像声称看到了皇帝新装的大臣们一样,装出一副门清的样子,反正是不是在装,是无法验证的。

一艘只能装一人的小船上端着一位佛徒,追寻的是智慧,是个人的修行,一旦达到涅槃,则佛徒变成阿罗汉。在他心中,释迦牟尼是一位圣人;另一艘是一只大船,巨大到能装下世间万物,有众多的佛徒在这艘大船上,追寻的是慈悲,是普渡众生,一旦涅槃,则佛徒变成菩萨,在这类佛徒的心里,释迦牟尼是救世主。这就是佛教中大乘和小乘的分野,大乘教义是要普渡众生,自然也就更受众生欢迎,因此释迦牟尼也就被赋予了神性,受众人膜拜。一个无神论者最终自己成为了神,这大概是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印度帅哥绝对不会想到的。这个天才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无常”,指出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与前一刻相同的,人的身体不过是个“堆”,是虚无。“它的成分不会比成堆的谷子更结实的聚在一起。”现代科学已证实宏观世界中所有相对稳定的物体,都是由几近于无的粒子组成。他指出的道路即是:人类只有认识到“无常”,接受了“无我”,才能从“苦”中解脱。

释迦牟尼最伟大的金句,我认为是下面这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发布于 2025-09-06 03:13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西游三大骗局,西天取经背后的真相与如来的私欲之谜 下一篇:佛祖创教与弘法,思想境界闳博而不褊狭的智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