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前,汕头绽放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朵市花的历史瞬间

近40年前,汕头绽放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朵市花的历史瞬间"/

是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在1984年,广东省汕头市经过全民投票评选,最终确定"木棉"(学名:Gossampinus malabaricus)为汕头市市花。木棉花花朵硕大、色彩鲜艳(鲜红或深红),花期在春季(通常2-3月),盛开时枝繁叶茂,非常醒目,象征着热情、坚韧和英雄气概。
由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城市通过民主投票方式评选出的第一朵市花(通常认为广州评选出木棉花为市花是在1959年,但评选方式和全民参与程度可能与汕头有所不同,且汕头常被提及为“第一朵”),因此“近40年前选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朵市花”这个说法是准确的,指的是1984年汕头市选出木棉花为市花这一事件。

相关内容:

汕头这座沿海城市,市花是哪种?有人说是金凤花,有人坚持兰花,还有更多的说法。问起不同年龄段的人,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好像金凤花和兰花,这两个符号,就像胶片翻飞的老照片,被时间晾晒成了城市记忆的剪影。对于00后,这个问题恐怕真有些陌生,甚至带着点“历史考题”的味道。市花这一环节,最初确实掀起过全城热潮,可再后来,话题慢慢变成了小众兴趣,现在回头再看,究竟谁还去想?

汕头第一次选市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1982年底,春节临近时,那会儿没有微信,通信靠信纸和报纸。通知一发出来,大家就开始讨论市花该选谁。那场讨论,像是一场没有剧本的热闹聚会。有人走到街头拉票,有人在家写信投选票,还有人翻着旧报纸研究各个备选花种的含义。最终拿下冠军的,是金凤花。金凤花是什么?那可不是一般的花,与现在常见的小区景观花不同,这是一种壮阔的树花。

金凤花,学名凤凰木。成年凤凰木的树高可以到二十米,冠幅数米,树下阴凉,夏天能纳凉的那种。花色火红,一到开花季节,简直像是树冠着了火,比起常规的盆景精致得多。花形更像一只展翅的凤凰,从上往下俯瞰,风中摇曳下,那动感仿佛真的有灵气。城市绿化专家后来留下不少描述,认为金凤花最适合出现在汕头这样的海滨气候区,日照强,降水量足,树木生长快,一点不娇气。

金凤花不仅成为市花,还影响了后来的一切城市记忆。比如老城区有个金凤坛,面积三十多米,造型就是金凤花瓣翻卷的雕塑,配合喷泉和灯光,算是八十年代创新城市地标的代表。靠着这样的符号,汕头人在日常生活里不断讲述金凤花热烈、向上的意象。各种以“金凤”命名的企业、协会、小区都涌现出来,看得出那时候大家对“市花”这事有多上心!

但凡一代人有自己的“精神符号”,金凤花就是八九十年代汕头的缩影。市民不光喜欢金凤花的外观,更多是那种热烈与拼劲,跟汕头早期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建设息息相关。金凤花成了努力、开放、顽强的象征。人们甚至开始把家里的盆栽、小区绿化都尽量栽上几棵,孩子们更是津津乐道,谁家楼下有一颗金凤花树,成了小伙伴们夏日纳凉的好去处。

有趣的是,金凤花虽好,却有点娇气,尤其年纪大的树。台风季来时,树易倒伏;虫害时期,死枝会突然掉落,安全隐患一点不小。九十年代后,市区逐步少种金凤花,渐渐让位于其他耐风耐虫的绿化树。走在现在的汕头街头,想找一片金凤花林,很难说哪里还有?只剩下人们口口相传的回忆。

1996年,花市换人。兰花站了出来。汕头市政府那一年打算再挑选,有了市民的投票参与,压过角花、栀子等热门候选,兰花上桌。兰花在潮汕的名号本来就大,甚至有养兰慢品的传统。老一辈潮人对兰花极为偏爱,讲究的是香幽、姿雅。结果兰花和金凤花一起被列为“双市花”,1997年的决议文件在网上现在还能查到。金凤花代表外放和冲劲,兰花象征内敛和坚韧,两者互补。

兰花的象征意义,多少和潮汕文化的内核有关。汕头的老养兰人,每到初夏盆室里都是不同品种争奇。辰山兰、报岁兰,变着花样养,比谁的叶子更修长,谁的花更淡雅。兰花生长缓慢,品种极杂,却极耐阴且顽强。有资料显示,潮汕古籍里对兰花的记载有上百次,兰花花会、兰花雅集频繁举办,有时还被当作家庭传承的标志。

不过,兰花成为市花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当年金凤花。公众讨论声量明显下降,早期那种市民大规模参与的热情不再,报纸版面也就象征性报道一下。社会传统悄然变化,市花市树的象征意义不知不觉边缘化,成了城市符号里的“点缀”。有人认为,这只是历史进程的必然,有人则觉得是社会记忆的遗失。反正再过几年,很少听人再主动提起市花是哪种。

过程里有个细节值得说。兰花属于潮汕的土特产之一,品类多样,每一种各有讲究。凤凰木则是外来的树种,最早传到中国是在19世纪洋务运动后期,广州和香港引进种植,但在汕头大范围普及是1970年代末。有人觉得市花应该选本土植物,有人偏好气派鲜明的外来树花,两派争议不少。都挺有意思!

其实现在想想,城市里的市花、市树到底对普通人有多重要?相关部门制定名单的时候,也许本意是增强认同感,营造氛围,把城市文化的具象符号摆出来。可几十年里,大多数人恐怕也就是经过时匆匆一瞥,很少有深入关联。市花成了仪式感很重的存在,和柴米油盐、人情往来比起来,显得有点遥远。但对于记忆里的花树,比如金凤花开时城市染上一层火色的夏天、老人们在巷口赏兰聊起家常的午后,这些画面还是能唤起一阵特殊的亲切。

需要补充一句,严格意义上,市花只是形象象征,背后附加了各种意义,有的人对符号特别敏感,有的人则完全无感。汕头的金凤花和兰花,同样承载了城市的变化、时代的缩影,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精神注解。可说到底,大部分人都在为生活奔忙,未必会认真思考一朵花究竟意味着什么。

即便如此,这份象征有时会突然串联起个体和城市的情感。当夏天过境,街头巷尾偶遇盛开的金凤树,那股热力和活力像是突然闯进了忙碌的日子。或是谁家的门前,老盆兰吐着幽香,平平淡淡,又带着点难以言明的满足。有些事,看起来无足轻重,实际上埋在心底,根深叶茂,不容易被遗忘。

不过也有看法认为,市花的变迁只关乎政策调整,普通人感受不到太多区别。相比之下,市民对绿化树种的要求更实际,比如树荫要大,少落叶,开花不太招虫。金凤花、兰花都符合一部分市民的预期,但若要覆盖市区主干道、满足养护便利,其实远远不够。想想有点矛盾,这些象征物既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可真正左右决策的,却往往还是实用和方便。

更有意思的是,汕头市树的评选过程比市花还要复杂。基调树种名单拉得很长,既有麻柬樟,又有芒果红花,每棵树背后都有个小典故。有人觉得,城市园林就是该多树种并存,看着热闹,空气新鲜。可有的绿化工人则抱怨,某些树种养护困难,落叶太多不好清理。连这些细节都暗含着一座城市的“性格”,挺有味道!

数据层面来看,1997年正式确立兰花为市花后,汕头市内兰花协会新增会员数在3年里持续增长,兰花盆栽销量翻了一番。市民社交网络间的兰花主题晒图比往年上涨近45%。可再往后,又慢慢归于平静。金凤花在公共绿地中的种植比例从九十年代初的23%下降到2024年的不足2%,资料来源为“汕头市绿化委员会官网”公开数据,基本佐证了金凤花由盛转衰的现实。

都市更新、人口更替,集体记忆说变就变。其实弄清市花是金凤花还是兰花,或许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步。关键是每一代人的生活,都在和这些花树暗中交换温度,留下印记。今天提起金凤花,老城区居民仍会瞬间点头,讲起年少时站在树下,看凤凰木烈火般盛开的日子。而那些不常过问市花名字的年轻一代,在无意间偶遇老兰花时,也会生出点特别的感觉。

行文至此,关于汕头市花的由来、变迁、现在,杂揉现实与记忆,交错矛盾。有人觉得市花无用,有人视如精神家园。这种时而热烈、时而淡然的城市情感——就像一棵多年生的树,一朵季节限定的花,偶尔闯进视线,然后在某个角落里静静盛放。

这大概才是汕头市花真正的意义吧。

发布于 2025-09-05 21:42
收藏
1
上一篇:京城探秘,千年香火映盛世悲欢,盘点必去十大古寺之旅 下一篇:钮鲁生2025年写的字(44),市花拾翠(27)——探索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学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