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的迪纳利山
加拿大的洛根山则是位 “极地隐士”,藏身育空地区的圣埃利亚斯山脉,海拔 5959 米。作为北美第二高峰,它以极端低温闻名,冬季气温可降至 - 60℃,连测高仪都得戴 “手套” 工作。有趣的是,由于山顶冰雪逐年堆积,它还在以每年几毫米的速度 “悄悄长高”。
加拿大的洛根山
欧洲的 “小个子巨人” 当属英国的本尼维斯山。这座仅 1345 米的山峰位于苏格兰高地,虽海拔不高,却以 “脾气暴躁” 著称 —— 一年 365 天里有 300 天在下雨或下雪,登山者常调侃 “山顶的雾比威士忌还浓”。别看它矮,1847 年建成的山顶气象站,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 “高科技观测哨”。
英国的本尼维斯山
法国和意大利共享的勃朗峰(4805.59 米)堪称 “跨国界峰会” 的典范。这座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峰顶恰在两国边界上,法国人称它 “Mont Blanc”,意大利人叫它 “Monte Bianco”。1786 年首次登顶后,它就成了欧洲贵族的 “户外俱乐部”,如今每年有上万登山者来挑战 “白色巨人” 的冰峰。
法国和意大利共享的勃朗峰
德国的楚格峰是个 “便捷主义者”,2962 米的海拔虽不算突出,却有齿轮火车和缆车直达山顶。这座位于巴伐利亚的山峰,山顶咖啡厅直接以海拔命名 “2962”,游客可以一边喝啤酒一边俯瞰德奥边境,堪称 “最易亲近的高峰”。
德国的楚格峰
最后登场的是日本富士山,3776 米的海拔让它成为东亚最醒目的地标。这座休眠火山自带 “对称美学”,山顶积雪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日本人对它爱得深沉,仅富士山相关的歌曲就有上千首,连喷发都很 “佛系”—— 最近一次喷发还是 1707 年,堪称 “最懂社交距离的活火山”。
日本的富士山
这七座山峰海拔总和虽不及珠峰两倍,却各有性格:有的高冷孤僻,有的热情好客,有的还玩 “跨界合作”。就像 G7 峰会每年轮流举办,这些山峰也在各自的国土上,默默见证着国家的变迁。下次 G7 峰会或许可以加个新议题:给这些 “巅峰代表” 颁个年度气象奖?哈哈!感谢关注、点赞,持续为您提升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