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vs初一,压岁钱的讲究与差异,别选错时间送“发”福

除夕vs初一,压岁钱的讲究与差异,别选错时间送“发”福"/

“压岁钱”是中国春节期间一项充满温情和祝福的传统习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健康平安、学业进步的美好祝愿。关于“压岁钱”的发放时间,确实存在一些说法和讲究,尤其是除夕和初一两个时间点的选择,被认为有不同的寓意和影响。虽然很多习俗是约定俗成,也带有一定的地域和家族色彩,但了解这些讲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体验传统文化。
以下是关于除夕给和初一给压岁钱的一些常见说法和区别:
"一、 除夕给压岁钱"
"寓意:" "驱邪避祟:" 除夕是旧年最后一天,夜晚被认为是妖魔鬼怪容易出没的时候。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用钱“贿赂”或“镇压”这些邪祟,保佑孩子平安度过一整年,不受惊吓和侵害。 "辞旧迎新:" 在旧年即将结束的时刻给予,象征着对过去一年的圆满结束和对新年的祝福与期盼。 "长辈的主动关怀:" 体现长辈在辞旧迎新之际,对晚辈的关爱和牵挂。
"讲究:" "“守岁”期间:" 有些地方习惯在除夕夜“守岁”的过程中,长辈陆续或一次性给晚辈压岁钱,增加节日气氛。 "传统性强

相关内容:

有些事,小时候很盼,长大了反倒淡了。比如过年——谁家孩子不是把新年当作一场奇迹,总想着红包收不停、糖果吃到撑?可等我们变成了大人,却总觉得“年味”越来越稀。说真的,钱袋紧巴巴,精神头也没小时候旺,还得琢磨给晚辈的红包怎么发,发多少才合适,是不是有讲究?讲究多得让人头大,心里还咕哝:这点压岁钱,到底图的是啥?

不过规矩归规矩,新年还是要团圆的,该有的仪式感,谁都逃不掉。小时候我家也是,馒头蒸起来,鞭炮噼里啪啦响,爸妈翻出红纸,嘴里念叨:“红包要包好,别马虎。”那股慎重劲儿,也透着一点老一辈的迷信——“钱要压惊,不能随便给。”到底是怕什么?说来话长。

话说“压岁钱”这东西,原来可不是“发给孩子买零食”的意思。时间回头,得先看看那些古老的传说。你听过年兽吧?青面獠牙,个头能把屋顶掀翻,馋得只盯着孩子下嘴。村子里的孩子们,从腊月最后一天开始就发愁,睡觉都不敢闭眼。于是大人们绞尽脑汁,红纸、鞭炮、对联的家伙什全上场,试图把“年”吓走。年兽怕响动,更怕红色。鞭炮一响,“年”仓皇而逃。可是,小孩见识过那场面,被惊得好几天不敢出门。

这会儿,老人们就开始动脑筋了。怎么能让孩子不做噩梦,不再被吓着?于是拿出红纸,把点心包起来,塞到孩子手里,嘴里哄着:“吃了这个,不怕邪祟。”压惊的法子就这么传了下来。慢慢地,从点心变成了铜钱。到了宋朝,有个叫王韶子的孩子,差点让坏人拐走,宋神宗路过,救下了他。那孩子惊魂未定,皇帝就赐下一些钱,说是“压惊金犀钱”。民间一听,觉得“钱能压住邪祟”,便跟着照做。

还有个小妖怪,名字特别有意思,叫“祟”。据说每年除夕,它专挑孩子下手。在孩子熟睡时,伸出手在头顶一摸,第二天小孩就烧得不醒人事,人一辈子就毁了。家里有娃的父母,除夕夜不敢合眼,守在床边,跟“祟”耗时间。后来有人发现,如果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好,塞在枕头底下,小孩第二天就安然无恙。这个习俗流传得很广,“压祟钱”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日子一久,“压祟”二字也和“压岁”混成一谈,毕竟俩字同音,大家也懒得计较。

有意思的是,压岁钱一路演变到现在,早就不只限于驱邪免灾。它变成了一种寄托:长辈对晚辈的守护,对幸福安康的盼望。乍一看,压岁钱像是“随手一包”,其实不简单。甚至分几派:有的地方讲究除夕给,有的偏爱初一早上。你不知道哪一种更正宗?我也不敢下结论。有时候是父母把钱悄悄塞到枕头下面,等孩子醒了发现金光闪闪;有时候是孩子先磕头拜年,大人乐得满面春风,把红包递过去,嘴里顺便再添几句祝福。

这一切,讲究的不只是时间,更讲究心意。红包要用红纸,还不是瞎讲究,红色寓意吉祥——“红红火火,一年顺遂”。钱数也得凑个对头:双数为吉,叫“好事成双”。有的老一辈还念念叨叨:“钱数别太奇怪,别哪家发三块五,哪家塞八十八,结果孩子们比着闹,年夜饭都吃不踏实。”兄弟姐妹之间尤其不能偏心,否则家里小孩当晚准吵成一团。

说到“发多少”,不一样地方,规矩差得可远了。广东这边,红包讲究“意思到”,十块、二十、五十、百元不等——血缘越近,钱越多,关系远了就“小意思一下”。你别看数不大,其实一直强调的是“心意”。这事说起来像“人情世故”,比起北方可温柔许多。

而到了北方,尤其是大城市,压岁钱动不动就一千多、三千起步。亲戚家孩子凑一圈,收个盆满钵满不是问题。后来大家又说,这年头大家都活得累,钱也难赚,但“面子”上的事不能坏。给孩子红包多,是祝愿,也是希望能给孩子撑一把运气。其实这也是一种“长辈的祷告”吧。

不过,无论给多少钱,里面装的没法量化。压岁钱的意义,在于“祝你平安”、“盼你幸福”。不是逐字逐句的规定,让每个家庭都照搬。甚至有些地方——只要孩子还没结婚,每年压岁钱都少不了。零零后的年轻人现在还乐得收压岁钱,轮不到他们愁怎么发。但时间一到,等他们成了别人家的父母,一切也会重来。

闲话讲到这儿,有时候我也琢磨,压岁钱这事,讲究的到底是什么?是在意数字和“配套”,还是老人嘴里的那句“我们盼你好”?小孩们乐呵呵收钱,大人偶尔有些心酸,像是“润物细无声”的牵挂。哪怕“年味”淡了,红包不能少,鞭炮不能免,家里热闹点才叫新年。

或许哪天我们老了,也还会在年夜下,拿出红纸、准备零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塞给自家的孩子。那一刻,可能更多是自己对家人说一句:来年好运。压岁钱有讲究,但更有温度。只是这些温度,得等你长大才能懂得。

新年快到了,你今年想收到几个压岁钱?又想包给谁?每一份红包,都是长辈的一念希望,你记得收,也别忘了以后还别人一份心意。

发布于 2025-09-05 01:57
收藏
1
上一篇:恭喜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揭秘春节的悠久来历 下一篇:今年除夕异象,连续5年无大年三十,究竟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