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破冰发现珍稀蛾类,被誉为“锈迹斑斑的帝王蛾”,全球首次揭秘!

我国科学家破冰发现珍稀蛾类,被誉为“锈迹斑斑的帝王蛾”,全球首次揭秘!"/

是的,您提到的消息是准确的。
中国科学家最近在云南省的崇明山地区发现了一种极其罕见的蛾类——"锈迹斑斑的帝王蛾"(英文:Beggar Moth,学名:"Caligula japonica")。
以下是关于这一发现的几个关键点:
1. "珍稀性":这种蛾子此前被认为在中国"从未有过正式记录",属于中国的新记录种。它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蛾类资源信息。 2. "学名":虽然常被称作“锈迹斑斑的帝王蛾”,但其科学名称为 Caligula japonica。 3. "英文名":英文名“Beggar Moth”来源于其幼虫期常会聚集在一起,并会从后足发出刺丝,并将刺丝涂在身上,看起来像讨饭的人一样,因此得名。 4. "外观":成虫体型较大,色彩斑斓,具有独特的斑纹,尤其是雄性,触角呈双叉状,整体外观确实带有一些金属光泽和红褐色(有时被形容为“锈迹斑斑”的感觉),符合“帝王蛾”般华丽又带点粗犷的形象。 5. "发现地":该物种在云南省的崇明山(可能指特定的山脉或区域)被发现,这表明其分布范围可能比之前认为的要广,或者该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相关内容:

李迪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记者27日从四川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获悉,该博物馆馆长赵力于12月3日去四川崇州鞍子河自然保护区鸡冠山的路上意外发现了一种珍稀蛾类,近日经过甄别认定该物种曾在印度出现过,被印度的自然保护组织称为“锈迹斑斑的帝王蛾”。这是我国首次记录该物种。

“这次发现证明了该种在中国的分布 ,说明喜玛拉雅山和横断山区昆虫物种属于同一个区系,填补了我国蛾类记录的一个空白。”赵力说。由于该物种没有中文名字,赵力根据它的最早发现地域及所在属的名称拟定了它的中文名字——“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

疑惑的是,这种蛾类只出现在喜马拉雅山区,此次却在鸡冠山附近发现,难道它是“翻山越岭”过来的?还是“土生土长”?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该博物馆馆长赵力。

只在初冬出现 被称为“冰蛾”

“由于那几天成都地区连日阴雨,周围山区都报道在降雪。我本打算去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鸡冠山拍摄雪景,但到了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段,才发现公路因为8月份发生的一场洪水被冲毁,当地早已经封路。”赵力说这一次发现纯属偶然。

回忆起偶遇该物种,他说当天的路况和天气情况只能临时改变计划,在封路处附近的村庄拍摄风景顺便寻找昆虫,没想到在天黑后于农家院落的灯光下惊喜地邂逅了该种。

刚刚发现时,赵力还不敢肯定这到底是不是未知的种类,他欣喜若狂地将此次经历在朋友圈记录下来——“这只黄色的透目大蚕蛾属种类,是一个罕见玩意。目前我还来不及查阅资料确认,它到底是四川省特有的珍稀蛾类——福透目大蚕蛾四川亚种,还是其它种 。”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赵力才确认它是我国过去还从未有过正式记载的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能够很快确认该物种身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次幸运地采集到了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的雌性个体,而与该物种近似的透目大蚕蛾属种类的重要区别,便是此次采集到的雌性翅膀上有铁锈色斑纹。”他说。

之所以说幸运,原来是因为赵力此次共采集到三只该种标本,包括两只雄性和一只相关记载里被认为极难发现的雌性个体。赵力告诉记者,“这次发现的该种翅展有9厘米左右,雌性的翅膀比较圆润,雄性的翅膀前端有尖突,由于雌性一般不活跃的原因所以难以被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关于该种的分布记录仅为印度、尼泊尔、锡金、缅甸和泰国靠近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的山区。1872年该种首次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被发现,仅在印度的罗迪尼亚·内瓦拉地区的少数村庄分布,出现时间为11-12月。

据资料显示,目前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在该地区已经被禁止捕捉,非法捕捉会被罚款25000卢比。因为它珍稀和黄色的翅膀上具有铁锈色斑纹,印度的自然保护组织在宣传网站上形象地称它为“锈迹斑斑的帝王蛾”。另外,因为它只在初冬出现,一些海外爱好者也称它为“冰蛾”。

在四川发现的该种与印度发现的个体有区别

“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过去在各国的发现地点,都靠近我国边境,但是在我国却从来没有记录,连《中国动物志》在关于我国大蚕蛾科的详细研究报告里,也没有该种记载。”赵力介绍,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蛾类,所有关于它的发现时间报道,都是11-12月的初冬,与大多数蛾类的活动时间完全不同。

该种属于大蚕蛾科的透目大蚕蛾属。目前为止,大蚕蛾科蛾类在全世界只有400多种,而透目大蚕蛾属在全世界仅发现11种。据赵力介绍,这个科的种类大多数体型硕大、斑纹夸张、色彩华丽,观赏价值很高,也因此是昆虫研究者和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类群。

“相关的研究在昆虫中很成熟,近年来很难有新发现。而这个非常容易引起关注的大型美丽物种,长期在我国没有被发现的原因,应该是和它的出现时间有关。”赵力说。

在昆虫研究者们的常识里,寒冷的初冬且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地,是不可能有蛾类活动的,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去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调查蛾类。因此,这种大型而华美的蛾类就这样一直“长在深山人未识”。

关于此次我国首次发现该物种,它到底是“翻山越岭”过来的,还是“土生土长”的?赵力表示,此次发现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是本土分布的,与印度发现的个体还是有些许区别,颜色略浅。

“关于它们过去的发现地都是植被茂密的地区。初冬出现的成体产卵后以卵越冬,第二年春天孵化,夏天化蛹,与其它蛾类不同,它的蛹是绿色的,有利于隐藏在绿色的叶片中。”赵力介绍。

生活在寒冷地区,它们吃什么呢?“根据记载,它们以樱桃叶或者壳斗科植物叶片为食,在四川它们很可能是壳斗科树叶为食的,因为发现地附近有不少壳斗科树木。”他说。

被国际媒体称为“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目前收藏有80多万件昆虫标本,鳞翅目的蝴蝶和蛾类是该馆的收藏重点。赵力告诉记者,之后他将出版关于我国西南地区蛾类的研究书籍,此次发现无疑为将来的研究又增添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地环境照 赵力摄

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量翅展 赵力摄

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雄性标本 赵力摄

喜马拉雅透目大蚕蛾雌性标本 赵力摄

编辑:岳靓

发布于 2025-09-05 00:13
收藏
1
上一篇:超越炸蚕蛹的味蕾巅峰,揭秘这手掌大的美食奇迹 下一篇:禁野令实施在即,深圳明确蚕蛹、蚂蚱、蝎子等食材禁食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