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往巴基斯坦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想象建立在两个极端之上:一面是媒体上偶尔闪现的安全警示,另一面则是广为流传的“巴铁”兄弟情谊。带着这种复杂预期,我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旅行。而当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穿梭于伊斯兰堡的现代街道、拉合尔的历史老城和北部山区的险峻道路时,我才逐渐看清这个国家更为复杂的真实面貌。

穿梭于巴基斯坦城市街道,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性别构成的明显失衡。街头几乎是男性的世界,女性身影稀少。不管是市场还是餐厅,看过去基本都是男的。
街上都是破旧的老房子和汽车,摩托车特别多,这与我们想象中的现代社会的图景相去甚远。

在白沙瓦,我见到许多女性全身笼罩在布卡之中,甚至连眼睛都难以看清。一位当地女性告诉我,未婚女性尤其需要严格遵守面纱规定,这是家庭荣誉的象征。

这种性别隔离不仅体现在公共空间,甚至延伸至餐厅、商场等场所。许多餐馆设有“家庭区”,专门为有女性成员的家庭提供服务,而单身男性则被限制进入这些区域。这种制度看似保护了女性,实则系统性地将女性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与我交谈的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巴基斯坦女性坦言:“我们渴望改变,但传统的力量仍然强大。”
贫富差距是另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在伊斯兰堡的富人区,豪华别墅与精心修剪的花园令人恍如置身欧美高端社区;而仅一街之隔,简陋的棚户区里,孩子们赤脚奔跑在泥泞的小路上。这种对比在卡拉奇尤为尖锐——霓虹闪烁的商业大厦背后就是蔓延数公里的贫民窟。

我参观过一位当地商人的豪宅,大理石地面和黄金装饰的水龙头彰显着奢华;第二天,我又拜访了位于拉合尔郊区的农村家庭,他们全家十口人挤在两间土坯房中,没有自来水,电力供应每天不超过四小时。“巴基斯坦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富人的巴基斯坦,一个是穷人的巴基斯坦。”我的当地向导这样总结道。
来巴基斯坦前,我听过无数关于“巴铁友谊”的故事,预期着所到之处都会受到热烈欢迎。现实却更为复杂。确实,许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人展现出发自内心的友好。在北部山区,当我迷路时,一位当地老人主动步行两公里为我引路;在集市上,小商贩听说我来自中国,常常会送上免费的水果或茶。

然而,我也遭遇了不那么愉快的经历。在拉合尔,我遇到一位自称是大学生的年轻人,开始时友好地充当我的向导,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不断索要钱财和礼物,将我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最后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你们中国人很有钱,帮助我不是应该的吗?”这种将友好关系物质化的态度令人失望。
更令人深思的是参观景点时的票价差异。在拉合尔的班德沙溪清真寺和古城,外国人的门票价格是当地人的数倍。当我出示学生证希望获得优惠时,工作人员冷淡地摇头:“这是规定,外国人就是外国人。”这种制度化的区别对待与其他国家并无二致,打破了某些关于“特殊友谊”的浪漫想象。
安全问题是贯穿我旅程的另一个主题。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的安全形势确实严峻。在前往西北地区时,我被要求必须有武装警察护送。两辆皮卡车,载着八名荷枪实弹的警察,前后护卫着我的车辆。起初这种阵容让我感到安心,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反而加剧了我的不安——究竟是什么样的威胁需要如此严密的保护?

检查站遍布各地,士兵仔细检查车辆和证件。每次进入酒店或商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检。这种安全措施固然必要,但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潜在的危险。一位安全人员告诉我:“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每个人,包括你自己。”然而,持续的高度警戒状态也让旅行体验变得紧张而疲惫。
一个月的旅行让我认识到,巴基斯坦不是一个能够用简单标签定义的国家。它既不是危险至极的禁地,也不是全然友好的乌托邦。它是一个正在努力应对现代与传统、贫困与发展、开放与保守之间矛盾的复杂国家。

真实的巴基斯坦存在于街头小贩为你多送一个水果的善意中,也存在于试图从你这里获取更多金钱的精明计算中;存在于辉煌莫卧儿建筑的历史荣耀中,也存在于挣扎求存的贫民窟现实中;存在于女性面纱背后的沉默中,也存在于年轻一代渴望改变的眼光中。
旅行最大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打破简化他人的滤镜,直视世界的复杂本相。巴基斯坦不需要被浪漫化或妖魔化,它只需要被真实地看见——一个正在努力寻找自己道路的国家,有着所有人类社会都存在的矛盾与希望,独特而又普通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