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为中元,亦或“盂兰盆节”、“鬼节”。它不像清明那般雨丝纷乱、愁绪万千,也不似重阳登高望远、意气风发。中元节是属于夜晚的,它沉静、深邃,在华夏大地上铺开一幅底色相同却笔法各异的民俗画卷。南北两地,因地理气候、历史传承的差异,在这同一轮明月下,演绎着同源而异趣的祭悼与温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方:水灯照冥路,幽情寄江河
在河网密布、水系纵横的南方,中元节的仪式总与水息息相关,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
水,在南方文化中是沟通此岸与彼岸的通道。人们相信,流淌的河水能将生者的思念与供奉,送至逝者所在的远方。于是,放河灯(或称“放水灯”)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一盏盏纸扎或木制的荷花灯、船灯,中心托着一截短烛,在夜幕初垂时被轻轻放入河中。霎时间,星星点点的灯火顺流而下,蜿蜒如地上银河,照亮了漆黑的水面,也为归来的亡魂指引方向,寄托着“慎终追远、送往生极乐”的淳朴愿望。
举例而言,在江南水乡、福州等地,此景尤盛。 家家户户不仅在水边祭拜,更会制作精巧的河灯。孩童们看着闪烁的灯火欢呼,大人们则双手合十,默祷先祖安康。此外,南方“做普度”的仪式更为隆重,街坊邻里常集资设宴,搭起高高的祭台,供奉三牲、瓜果、米饭(俗称“普度饭”),请僧道诵经祈福,布施无主孤魂,场面盛大,充满了对“众生”的悲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方:旱祭重人伦,地头焚思情
相较南方的婉约水系,广袤干燥的北方平原,则将祭奠的仪式更扎实地落在了“土地”上。
北方的中元节,更侧重于家族内部的人伦孝道,仪式往往在门前屋后、十字路口或田间地头完成。最为核心的习俗便是“烧包”或“焚纸”,即用纸包裹封好的“冥钱包”,上书逝者名讳与阳上孝眷之名,在傍晚时分找一净地,画圈焚化。那跳跃的火焰,腾起的青烟,被视为将钱财衣物送往阴间的直接方式。这是一种更为直白、厚重的表达,充满了对先祖在彼岸世界“衣食无忧”的关切。
举例来说,在华北、东北等地区,此风尤甚。 人们会早早买来黄纸、金银纸,折成元宝,装入一个个素纸袋中。焚烧时,长辈会小心翼翼地用木棍拨动纸堆,确保其充分燃烧,嘴里还念念有词,嘱咐亲人“来取钱用”。而在一些乡村,至今仍有在家门口摆放酒食、点燃香烛“供养”过往孤魂的习俗,虽不及南方普度宴盛大,却同样怀着一份不忍其饥馑的慈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