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揭秘其魅力与被谁带坏的迷思

东北话,揭秘其魅力与被谁带坏的迷思"/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不准确,用“带坏”来形容语言的发展是不合适的。语言是随着社会人群的交流、历史变迁、文化融合而自然演变和发展的,它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更不是被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带坏”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东北话(或者说东北方言)的变化:
1. "语言的自然演变":任何一种语言或方言都在不断地变化中。语音、词汇、语法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东北话的变化也是这个大趋势下的一个表现。 2. "人口迁徙与交流":中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得不同地域的语言和方言相互接触、融合。东北地区的居民来源复杂,历史上既有满族等原住民,也有从关内迁徙来的汉族等。不同语言成分的碰撞和融合,自然会带来方言的变化。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如戏曲、电影、电视、网络等)也会影响语言。例如,某些词语因为流行文化而迅速传播并被东北话吸收,使得词汇更加丰富或产生新的用法。媒体的普及也可能让某些发音或表达方式被更多人听到和模仿。 4. "语音的演变规律":语音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比如语音的简化、合并、分化等。东北话的某些语音特点(比如特定的声调变化、某些音的合并或丢失)

相关内容:

吉林的方言全国知名,但很多由来恐怕连吉林人自己都不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方言中,有很多语种的融合。具体是哪几位不讲究的大兄弟带歪了东北话的楼,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掰扯!

第一个就是日语词汇的烙印。现在很多东北年轻人不知道有一种语言叫做“协和语”,它是指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在汉语中引入日语词汇和使用日式语法的混合语,它是日本人对东北进行奴化教育的历史产物。

东北方言口语里常说“无可无可”一词,是东北人形容很满意,却不知道怎样表达才好的样子,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譬如,“他被感动得无可无可的”。日文写成汉字加平假名的形式,用“浮き浮き”表示,日语读成うきうき(音译:无尅无尅),和东北方言的意思相同。

东北方言词中的“抠搜抠搜”,表示不大方、偷偷摸摸的意思,也可以看成是汉日语音的融合现象。日语读作こそこそ(音译:扣死扣死),语音和东北方言相同,意思与东北方言接近,表示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意思。

东北话是有不少来自日语,比如“马葫芦”,来自日语“マンホール(音译:慢薅一路)”,就是下水道井盖。

东北话中的“街(gai)”源于日语的“街(がい音译:该)”

还有范伟嘴里常说的“刚刚的”,跟日语中“がんがん(音译:甘甘滴)”的发音和意思相似,都是“当当的”、“锵锵”的意思。

“瞎白话”和日语“しゃべる(音译:瞎白路)”贼像。

混合语不光是书面语,在当时的伪满洲国,口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你的帮我,我的钱的大大的给。”是不是很熟悉的赶脚啊?很违和吧!

排名第二的歪楼神器就是满语!东北是满族先祖的发源地,作为其先祖“龙兴之地”的东北方言中,有许多词汇都来源于满语。

比如:“耷拉”“埋汰”“马马虎虎”“噶啦哈”“萨其马”等等。 现在把推崇日本韩国流行文化的年轻人叫做哈日族,哈韩族,这个用在北京话里也存在。这个“哈”字也是来自满语,满语里管拍马屁,献媚叫做“hadaba”。

还有一些地名,如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

排小三的是俄语,一些东北方言直接吸收了俄语,这种汉语音式的俄语,不中不俄。比如监狱,俄语称为“巴里斯”,中国老百姓把它译音“笆篱子”,直到现在已经传了百年。再比如今天东北人仍然把饭店后门拉剩菜剩饭的容器称为“喂得罗”,是源自俄语小桶的意思。在东北方言里用俄语音译词表示的事物也很多:如“里道斯”、“大列巴”、“格瓦斯”等。

这三位不讲究的大兄弟把东北话彻底歪楼之后就撒手不管了,尤其是满语,基本消亡变成了一种历史,如同《康熙字典》里面四万多汉字,基本都是不可用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近年来,这些东北老词使用的频率是越来越少了。如今更是面临着沦落甚至失传的危险。如果我们放任这些方言流失,那么就可能成为东北文化的历史遗憾。希望读过本文的朋友们能够热爱本土文化,铭记历史,不以说方言为耻,让这些生动的语言继续得以使用。

点点吉林 徐来 文/图

发布于 2025-09-03 09:13
收藏
1
上一篇:居家食记 | 上海人偏爱面包,揭秘上海人对面包的深厚情感 下一篇:到四川甘孜泸定康定两地旅游必游10大景点,你都探访过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