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管理规定的解析与实施
对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管理的规定,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的管理,保证国家安全和利益,维护国家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防止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因私事出国(境)的机会从事违法违纪活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规定和原则:
"一、 原则:"
"严格控制:" 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应当严格控制,从严审批。
"依法依规:"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违反外事纪律和保密规定。
"注重实绩:" 将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与其工作需要、贡献大小、实际困难等因素综合考虑。
"接受监督:" 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应当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
"二、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军队、群团组织等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职和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
"三、 管理程序:"
1. "申请:" 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应当提前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或人事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如实说明出国(境)事由、时间、地点等。
2. "审批:" 所在单位党组织或人事部门应当对申请人的出国(境)申请进行审核,并按照管理权限报请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部门应当综合考虑申请人的工作需要
相关内容:
中央组织部、公安部、人事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公通字〔2003〕 13号
第一条 为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管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应按照组织、人事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公务员以及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第四条 下列国家工作人员(以下称“登记备案人员”)申请因私事出国(境),须向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提交所在工作单位对申请人出国(境)的意见。
(一)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在职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离(退)休的厅(局)级以上干部;
(二)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县级以上金融机构领导成员及其相应职级的领导干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股权代表;
(三)各部门、行业中涉及国家安全及国有资产安全、行业机密的人员。
第五条 登记备案人员的基本情况由其所在工作单位负责向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登记备案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口所在地、工作单位、现任职务、主管部门等。登记备案人员工作单位、现任职务、主管部门等发生变化的,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变更相应登记备案的内容。
第六条 公安机关负责本地区国家工作人员登记备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数据管理。
第七条 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受理公民因私事出国(境)申请时,应当核实有关单位登记备案的情况,确定是否颁发出入境证件。已登记备案的国家工作人员,如未提交所在工作单位对申请人因私事出国(境)的意见,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不予受理或办理。
第八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公安机关在因私事出国(境)管理工作中,应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制定责任制度和保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
第九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对本单位已申领出入境证件的国家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实行因私事出国(境)报告登记制度,要求出国(境)人员在境外遵守外事纪律,未经批准不得逾期滞留。登记备案人员已申领的出入境证件,由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集中保管。
第十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因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或登记备案手续的,公安机关违反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造成国家利益损失的,应视情节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依法予以处罚。
第十一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按照隶属关系,分别报送中央组织部、中央金融工委、中央企业工委、公安部、人事部备案。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金融工委、中央企业工委、公安部、人事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