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疾预防是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疾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具体分为三个级别的预防:
一级预防:防止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1. 免疫接种:预防致残性疾病的发生,如急性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乙型脑炎等;
2. 预防性咨询及指导:如婚前医学咨询、优生优育咨询、营养运动相关咨询,预防非感染性慢性病指导;
3. 预防性保健:预防先天性疾病;
4. 安全防护照顾:预防意外伤害。
二级预防: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
1. 残疾早期筛查:如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儿童精神障碍等,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某些疾病并及时治疗;
3.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实行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脑血管疾病的发展等。
三级预防:残疾出现后采取的措施,预防残障。
1. 康复功能训练:通过运动治疗和作业、语言、心理治疗等措施改善功能,预防或减轻残疾;
2. 假肢、矫形器及辅助功能用品、用具的使用:以预防畸形,改善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3. 开展必要的矫形、代替性和补偿性手术:如髋和膝关节全置换术、改善下肢功能。
二、肢体残疾的预防
脑瘫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对患儿危害很大。引起脑瘫的原因很多,如孕妇从事接触有毒物质的工作、孕育多胎、居住环境不好、饮用水不合格、产时损伤等。
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一)孕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健康均衡,保证每天适当的锻炼,不抽烟喝酒等;
(二)避免孕期感染。避免一些病毒感染,尽量不要吃药,脐绕颈或胎位不正时及时到医院检查;
(三)避免产时损伤。生产应选择正规医院进行,孕妈学会正确的用力方法,避免产程过久引起新生儿脑缺氧或者用力过大引起新生儿脑出血;
(四)及早干预治疗产后疾病。如果新生儿有早产、窒息、黄疸、颅内出血等情况,应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三、早期儿童发展的训练内容和项目
(一)0—3个月或发育相当于该年龄段水平
体格锻炼:配乐婴儿抚触。
大运动:控制头的能力(俯卧和竖立抱趴在肩上);助力翻身。
精细运动:抓握训练;手张开训练。
感知觉:视觉刺激:追视悬吊的红球、追视寻找红球、注意物体(从大到小);听觉刺激(声响盒)。
语言:面对婴儿逗笑发音。
平衡能力:躺在被单内翻滚(满两个月开始)。
生活能力及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允许小儿玩手、吮手。
(二)4—6个月或发育相当于该年龄段水平
体格锻炼:配乐婴儿被动操,每日一次,每次10分钟。
大运动:俯卧抬头90度,双臂支撑;仰卧抬头;主动翻身;坐姿练习(5个月开始)。
精细运动:伸手抓握哗浪棒(抱坐桌边);抓积木,倒手(5—6个月)。
感知觉:听觉刺激:追找声源(摇铃、叫名字、揉纸声);语言:与小儿对话、发“妈妈”音、逗笑。
平衡能力:大笼球(俯卧位前后、左右晃动,5—6个月加仰卧晃动)。
生活能力及行为习惯:握奶瓶吃奶;添加辅食:米粉、菜泥。
(三)7—9个月或发育相当于该年龄段水平
体格锻炼:配乐婴儿主被动操:每日一次,每次10分钟;户外活动:每天至少1小时;水浴:每周1—2次(以春、夏、秋三季为主)。
大运动:训练独坐;训练爬行;引导从爬行到拉栏杆站立。
精细运动:够远处玩具;捏小物品、指拨玩具;撕纸。
感知觉:用玩具进行视觉追踪训练(围在桌旁);玩藏猫猫游戏;寻找玩具;听觉训练:耳后轻声唤小儿的名字。
语言:发“爸爸”、“妈妈”、“大大”音;理解语言:如灯呢?小儿知道转头找;玩欢迎、再见、逗逗飞等游戏;理解不做的指令;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
平衡能力:荡秋千,每次20次左右;大笼球,以坐位为主,做前后左右倾斜动作;滚子,做左右晃动;拉锯游戏。
生活能力及行为习惯:味觉咀嚼训练,添加辅食;自己用手拿东西吃;练习坐盆;配合穿衣。
(四)10—12个月或发育相当于该年龄段水平
体格锻炼:配乐婴儿主被动操:每日一次,每次10分钟;户外活动:每天至少1小时;水浴:每周1—2次(以春、夏、秋三季为主)。
大运动:引导小儿从扶栏杆站、扶栏杆走到独站、走几步;引导小儿从扶栏杆站到坐下;引导手膝爬行。
精细运动:熟练捏小物品,放于容器中;学用蜡笔乱画。
感知觉:视觉追踪(吹泡泡、击球);指认身体部位;认识实物,水果、蔬菜等;认识玩具、常用生活用品。
语言:引导儿童称呼人:爸爸、妈妈、奶奶;理解指令:欢迎时拍手,再见时挥手;说儿歌给孩子听。
平衡能力:荡秋千30次;大笼球以坐为主,前后左右晃动;练习骑摇马。
生活能力及行为习惯:从成人握的杯中喝水;练习握着小儿的手用勺吃饭;练习坐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