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候视角探寻大暑节气之谜

从物候视角探寻大暑节气之谜"/

我们从物候学的角度来观察和解读“大暑”这个节气。
大暑(通常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热浪)的到来。它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系列自然界生命活动响应酷热环境的表现,这些表现就是物候。
"大暑的物候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极端高温下的生命活动:" "植物:" "生长旺盛与胁迫并存:" 此时植物(尤其是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处于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光合作用效率相对较高。但极端高温、强日照和可能伴随的干旱,也会导致许多植物出现“热害”,叶片出现卷曲、枯黄,生长受阻,甚至死亡。耐热性强的植物(如一些耐热杂草、部分农作物品种)依然繁茂。 "开花结实:" 部分喜热作物(如棉花、向日葵)在这个时期开花。但高温和干旱也会影响授粉和结实率,导致果实小、产量低。许多不耐热的植物已经完成了生命周期,进入休眠或枯萎。 "蒸腾作用加剧:" 植物为了散热,蒸腾作用非常旺盛,水分消耗巨大。 "动物:" "避暑

相关内容:

图片来源:《我的大自然物候历》,海豚出版社,2022年出版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于每年阳历7月23日左右到来。《2025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年的大暑节气将在北京时间7月22日21时29分到来。“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逸周书·时训解》中记载:“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生动描绘了大暑节气由暑热极盛转向雨水增多的物候变化过程。

“一候腐草为萤”,古人因见萤火虫常在腐草堆附近活动,误以为腐草能化为萤火虫。实际上,腐草是萤火虫(鞘翅目萤科)产卵的理想场所,也是幼虫的重要栖息地;成虫聚集于此,主要为繁衍后代。现代生物学证实,萤火虫发光源于体内荧光素与荧光素酶的化学反应,这使其在大暑时节夜晚形成独特的景观。

“二候土润溽暑”,“溽暑”指的是土壤湿润、空气闷热的状态。大暑前后,我国多数地区地表温度进入年内高值阶段,夏季风带来充沛降水,土壤湿度大幅升高。高温高湿的环境促使土壤微生物活跃,加速有机物分解,释放养分,为水稻等喜湿作物生长创造条件,体现了古人对雨热同期农业规律的总结。

“三候大雨时行”,大暑后期,我国华北、东北等地进入强降水频发的阶段,此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推进,暖湿季风水汽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触发,加上地面高温蒸发的热力作用,极易引发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甚至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带来的降雨既能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也为秋季农作物成熟提供关键水分。

大暑将至,气候复杂多变,伏旱、夏涝及风灾等灾害频发,因此农事与防灾工作尤为关键。

在农业生产方面,各地需抓紧开展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及防台风等工作。尤其对于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区域,正进入一年中最紧张的“双抢”阶段,农谚“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生动凸显了及时收获早稻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随着极端高温天气愈发频繁且持久,使热射病(重症中暑)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隐形杀手。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产热远超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超过40℃,并伴随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乃至死亡。因此,户外工作者、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在大暑时节需格外警惕。预防热射病,应避免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水,穿着透气衣物,并关注头晕、乏力等早期中暑症状;一旦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须立即降温并送医。

除了农事与健康防护,大暑时节各地还有着独特的饮食习俗。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区有吃“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的传统,将其茎叶晒干后可制成消暑甜品烧仙草;福建莆田有“过大暑”食荔枝的习俗,荔枝性温,具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的功效;河南地区则流行制作伏姜,其制法是将生姜切片或榨汁,与红糖混合后晒制而成。伏姜对胃寒、伤风咳嗽等有显著疗效,兼具温暖保健的功效。

大暑三候勾勒出时节的自然脉络,又与农事节奏、生活智慧相融相生。抢收抢种循天时而动,防暑降温依节令调理,各地特有的饮食习俗,则是人们顺应湿热气候、调养身心的生动体现。从田间劳作到日常起居,从舌尖滋味到生存智慧,无不依循着时间的韵律。这既是时序流转的固有节奏,更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响的永恒回响。

审核专家:曹丽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发布于 2025-08-30 04:13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老话“最怕蛇年闰六月”,背后的神秘含义 下一篇:大暑时节各地气候差异解析,气象分析师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