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与"三暑",探究二者是否为同一概念

三伏

“三伏”和“三暑”"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都与夏季的炎热有关,但侧重点和计算方式不同。
1. "三伏 (Sānfú)" "性质:"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规律总结出来的一个特定的时间概念,主要用于预测和应对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 "计算依据:" 基于农历和天干地支纪日。它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初伏 (Chūfú):" 通常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天干中的“庚”日)。 "中伏 (Zhōngfú):" 长度不固定。如果初伏后的第二个庚日(又一个“庚”日)在立秋(农历七月节)之前,则中伏为10天;如果在立秋之后,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Mòfú):" 通常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长度固定为10天。 "特点:" “伏”有“潜藏”、“隐伏”之意,指暑气盛极,但暂时潜伏不显(尤其是在中伏和末伏期间,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可能伴随阴雨)。三伏期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常用于

相关内容: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它的日期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共同决定;“三暑”反映的是暑热变化趋势。前者蕴含着人文时间里的生活智慧,后者主要是自然时间的科学表达

今年7月22日,我们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民谚有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又说“小暑大暑,日蒸夜煮”。“三伏”的日子是怎么确定的?和小暑、大暑有什么关系?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它的日期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共同决定,所以也被归为“杂节气”一类。民谚云“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日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开始入伏,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为初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为末伏。两者之间是中伏。在“十天干”中,每个庚日相隔10天,所以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的长短取决于入伏早晚。经计算,入伏的日子在阳历7月10日至21日之间。如果在7月18日前入伏,则中伏为20天,三伏天共40天;在18日后入伏,则中伏为10天,三伏天共30天。今年是在7月15日入伏,三伏天就是40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年三伏天的全国平均气温看,三伏天长并不意味着这一年要比三伏天短的年份热。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3个节气带有“暑”字:小暑、大暑和处暑,合称“三暑”。“三暑”反映的是暑热变化趋势。从小暑到大暑,暑热不断加强。经过立秋节气,到处暑时,“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处”是终止、结束的意思,所以“处暑”也俗称“出暑”。如果将入伏和出伏的时间对应到节气时段的话,通常是在小暑节气期间入伏,立秋、处暑节气出伏。也就是说,“三伏”与“三暑”的时段基本重合。

既然如此,古人为何又要设置一个“三伏”呢?

“暑”与“伏”的含义不同。“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既热又湿,是小暑和大暑节气的典型特征。小暑是我国全年降水最多的节气,开始进入“高温高湿”阶段。大暑是我国全年平均气温最高、高温日数最多的节气,“湿热交蒸”至此达到顶峰。而三伏之“伏”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说阴气伏藏;二是指人的伏藏,“隐伏避盛暑也”。基于这种认识,民间还衍生出吃伏羊、贴三伏贴等多种饮食习俗和保健传统。

相对而言,“三暑”是客观的气象表达,对于农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特别是小暑和大暑“雨热同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三伏”是中国古人对于暑热的观念认知,体现着传统的阴阳观,是民众调适生活方式的指南。换言之,“三暑”主要是自然时间的科学表达,“三伏”蕴含着人文时间里的生活智慧。

(作者为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人民日报记者常钦采访整理)

选题线索来信邮箱:rmrbnature@163.com

刊于《人民日报》2024.7.22 第14版

人民日报记者 张建军

本期统筹:娄霄霄、周羽霄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8-30 04:13
收藏
1
上一篇:大暑时节各地气候差异揭秘,气象分析师深度解读 下一篇:揭秘老话“最怕蛇年闰六月”,背后的神秘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