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盐动天下,扬州盐商传奇,群豪辉煌与衰落之谜

一粒盐动天下,扬州盐商传奇,群豪辉煌与衰落之谜"/

我们来描绘一幅关于扬州盐商从“富甲天下”到衰落的历史画卷,这粒“盐”是他们的起点,这群“土豪”是他们的显赫身份,而扬州则是他们辉煌与没落交织的舞台。
"序幕:粒盐之奇遇"
在古代中国,盐是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因其暴利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利”。一块小小的盐,在盐商手中,可以撬动巨大的财富和权力。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也是盐运的重要中转站。当第一批有眼光、有胆识的商人将目光投向扬州的盐业时,这粒平凡的盐便开始了它的传奇之旅。
"第一章:崛起——富甲天下的盐商帝国"
1. "垄断与资本积累:" 明清时期,朝廷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扬州盐商通过获得盐引(盐的买卖凭证),掌握了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权。他们利用地理优势和政府特权,建立起庞大的盐业网络,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2. "奢华生活的极致:" 扬州成为盐商们挥金如土的“销金窟”。他们修建园林,如著名的“扬州八怪”赖以生存和创作的背景,瘦西湖、个园、何园等,极尽巧思,耗资无数

相关内容: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

扬州的繁华与盐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素,盐业的兴盛带动和促进了扬州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扬州城的衰落也是由于盐业的衰落而起。

清代的扬州盐商曾经究竟是如何富甲天下?又为何在短时间内持续衰败,最终淡出历史舞台的?那究竟是怎样一段波折的历史呢?

一、因盐而兴,雄霸天下的扬州盐商是如何走向巅峰的

  • 商官合计,专买专卖,造就绝好政治基础

明朝初年,食用盐是可以进行自由买卖的,任何商人都可以贩卖倒卖食盐谋取利益。

后来由于边军粮食运输出现了问题,朝廷为了保证边关军粮的供给稳定,开始鼓励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关。

而作为鼓励,开始给商人发放"引票",让商人可以贩卖食盐谋取利益,作为官商双赢的政策,"专卖"食盐的雏形初现。

万历年间,朝廷改革食盐买卖政策,朝廷将有资格贩卖食盐的商人弄成一个花名册,清朝的"食盐贩卖经营许可证"就此出现,并且可以买卖此证。

拥有了"许可证"的盐商高枕无忧,行业内竞争压力极小,扬州盐商因此做起了近乎垄断的行当。而官方给盐商如此好的政策待遇自然不少从此处赚取银钱。

同时国家一些大型的战争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有扬州盐商参与捐款,为国家提供资金支持,而盐商若有资金困难国家也会贷款支持。

自此朝廷官兵与扬州盐商互利共生造就了扬州盐商发展的政治基础。

  • 小盐大利,产业全面,造就绝好的经济基础

盐商购入食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官营盐场,还有一个就是"个体经营户"的小农灶户。

虽然官营盐场出盐价格比较高,但是灶户制作成本低廉。作为国民必须消费品,食盐的运营流程都是由国家统一购买统一销售的,所以销路完全不用发愁。

表面上近四分之一的利润看起来不太高,但是实际运营相当暴力,这使得扬州盐商在除去税率和打通官兵的私钱之外,依旧赚的盆满钵满。

低投入,高回报,低风险的食盐贩卖体系是扬州盐商发展的经济基础。

  • 人口红利,清中期人口爆炸式增长,造就绝好市场基础

清朝中期出现了"康乾盛世",在此背景下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于是出现了人口大爆发。据数据显示,整个清朝中期中国人口增加了差不多三亿,这其中大部分人口增长发生在南方。

如此巨大的人口增量使得两淮地区的食盐销售殆尽,这为扬州盐商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市场。作为必须消费品的食盐,在人口红利之下产生的效应是扬州盐商发展的市场基础。

所以在政治、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下,扬州盐商顺理成章的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商业团体,走向繁荣,铸就了扬州的繁华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的美誉。

二、因盐而衰,富甲一方的扬州盐商是如何走向衰亡的社会因素

  • 食盐买卖制度瓦解,失去“保护伞”的扬州盐商面临巨大考验

在经历繁荣过后,扬州盐商也遇到了不可抗拒的"经济危机"。

很多有了"食盐贩卖经营许可证"的人高枕无忧赚大钱,其他人自然眼红,于是在市场的追逐下,"食盐贩卖经营许可证"的买卖价格高昂,再加上当时通货膨胀加剧,使得盐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生活必需品,盐价的升高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于是传统制度崩盘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自由买卖制度。既所有人都可以买卖食盐,只要纳税就行。

由此而来,扬州盐商高枕无忧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大市场的考验与消磨之中渐显疲态。

  • 一官一商,无可抗衡,贪得无厌的朝廷剥削也成为压倒扬州盐商的其中一根稻草

在正常的商业运营之中,税费以及中饱官兵私囊的人脉费都是正常支出的,然而在这之后,日渐肥大的扬州盐商依然使得官兵和朝廷甚至是皇帝眼红。

皇帝明着要钱修建设施,商人们自然丝毫不敢怠慢,其实还有一些暗示性的指出消费,其中还不乏有官员敲诈勒索,使得扬州盐商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两淮盐引案",牵扯重大,重创两淮盐业

乾隆时期,两淮地区的巨大的盐税亏空漏洞被揭穿捅破。此案件牵扯重大,涉及钱财数额巨大,涉及的官员众多而且不乏许多大官大爵,最后在乾隆皇帝的指导下,要求窸窣追还亏空的税费。

虽然乾隆决定不再追究责任,只要把钱补上就行,可是经过此事不少官兵落马,两淮地区的制盐贩盐产业也从此一蹶不振。

  • "私盐"贩卖昌盛,逼走无数盐商

制度实施的时间久了就难免出现许多漏洞,一来是钻空子的人多了,二来是执行力度松了,于是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之下私盐贩卖日益昌盛。

与私盐相较,这些正统的盐商丝毫没有竞争力。官盐过于昂贵,百姓也很乐意购买廉价的私盐;而作为盐商保护伞的政府因为时局问题也不能面面俱到。

长此以往扬州的许多盐商被逼破败,无数的富家子弟流落街头,扬州城也日渐衰落。

  • "太平天国"爆发,乱世之下,安有完卵

清朝后期,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次战争几乎摧毁了皖南及江淮两岸所有的经济、人口,使得这些地区再也没有缓过头来。

太平天国运动

作为当时清朝经济的重心及命脉地区,扬州及淮河两岸必然首当其冲。控制了盐业就控制了经济命脉,因此,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徽商聚集之地的扬州城受到了猛烈的打击。

至此之后无论是扬州城还是盐商经济的运转,都受到了毁灭性的创伤,再难以恢复。

三、因盐而衰,富甲一方的扬州盐商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内在因素

  • 扬州盐商,骄奢淫逸、不可一世,奠定了其惨败的结局

八大盐商集结扬州一地,仅徽州盐商的资产就可媲美当时清朝国库大半,如此巨大的财富造就了当时辉煌无比的扬州城

在皇帝那里卑躬屈膝求生存的扬州盐商,回到了扬州不免放荡不羁,淫欲其中。

从日常饮食,穿装打扮,城市布局,莺燕娱乐各个方面都可以反应出扬州盐商的骄奢糜烂之风,就连乾隆皇帝都曾经批评过自己的儿子,说他贪图享乐应该去做扬州盐商的儿子,这是多么讽刺的话语。

随着扬州盐商一代一代的世袭,在优渥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后代自然容易走偏,而且在盐制改革之后,许多盐商面临困境或者直接倒闭,后起之人缺少底蕴和能力,更是使得扬州盐商的颓势达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 扬州盐商偷税漏税,自取灭亡

扬州盐商走向颓势早已经出现,只是外界不知。

扬州盐商大多由总商把控,总商内部中饱私囊亏空巨大,私自透支支出银两。上挪用政府库存银钱,下向小商贩收租,漏洞日益巨大,外部无恙实则空虚;而小商贩也不甚承受欺压,开始了私盐走私的勾当,同时开始拖欠税费,又一步重创扬州盐商。

还有扬州盐商的过度消费导致自身也是入不敷出,偷税漏税盛行,直到最终事情败露照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扬州盐商也逐渐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只留下当时不可一世的扬州盐帮和繁华至极的扬州古城。

结语

现如今,看扬州盐商从繁荣昌盛走向衰落灭亡,不由感叹,起时承时代红利,落实也受时代牵连。

究其所以,扬州盐商的起起落落都逃不脱时代的原因,盐商的历史是清朝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清朝历史的映射。

红利产生,抓住红利则起,红利消失,内忧外患则落,起落之间也造就了一代商业传奇故事。


参考文献:

《扬州与盐商》

《清代扬州盐商的诗酒风流》

发布于 2025-08-29 23:13
收藏
1
上一篇:康乾年间徽商崛起,扬州盐商主体贡献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探析 下一篇:扬州盐商的奢华挥霍,有钱又任性,历史中的惊人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