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又不是谁家的后院,地处阿尔卑斯山深处就老天随手丢下来的一团乱麻。像是欧洲摆了一盘棋,瑞士这颗子始终在最不起眼的位置——可还是惹人盯。谁说它纯粹是几个族群拼起来的?光用“混杂”形容全貌不太贴切,其实自古这里就是流动的舞台,来来往往,甭管是赫尔维蒂人,还是后来的日耳曼、罗曼诸族,哪个也没能完全占住脚。公元前一千多年,地下湖畔石头堆里就有蛮夷的踪迹,考古文献里指名道姓。说到凯撒,赫尔维蒂人没能在他手下讨着便宜,被赶回山窝窝,才在如今瑞士的土壤扎下根。凯撒的铁腕,和欧洲各地的怒潮,像是每隔一阵就要来个大洗牌。这里人不赶着定谁主谁仆,只图自保。是不是觉得特有意思?

没几个世代,地方上又被罗马帝国蹂躏,日耳曼的新血渗进来。法兰克王朝一度把这里当自家花园,直到自己分裂,瑞士又像几块拼图,被东法兰克、中法兰克分管。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册封了各地贵族,瑞士这群小山主们也不算太出众,靠“帝国直辖”名义,直接对皇帝交差,不给旁边更狠的贵族作陪衬。说是特殊地位却不是真的高枕无忧,贵族手底下也没几条像样的兵,帝国的光环逐渐褪色后,鸭梨可不小。其实无人坐拥大山就注定要“团结”,历史几乎每一步都像踩着岩缝,不结盟能活?
1291年,三州搞了第一次抱团,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口头结盟,连带后面几家也陆续跟上。换了谁遇上这种山地环境,外面虎视眈眈,本地差点儿守不住自己家门,总得干点儿实事。1353年再添几个州和城邦,旧瑞士邦联雏形出来了。这帮人不是讲排场,是被逼急了。后来还真在战场上刷了好几次脸——森帕赫和奈菲尔斯接连赢对哈布斯堡的仗,硬是在欧洲地图上闯出个身位。“胜利”字眼儿这会儿还没那么光鲜,能活下去才是硬道理。盟约嘛,在瑞士这种地方,有时候就是一张废纸,有时候就是命根。你说,他们真的齐心协力么?

过了几个回合,邦联声势越来越大,能够痛打勃艮第公国——那会儿法国还没一统,勃艮第风头正劲。结果被瑞士打折了脑袋,国力就这样衰落下去,法国趁机收割了肥肉。1499年的战争又对上更高级别的对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胜了以后,瑞士终于不想再当帝国的马仔,走上自主路径。是不是自此高枕无忧?可也没用,风吹草动总有,雇佣兵就这样诞生了。
职业军人如果说百年战争是各种贵族的“就业潮”,瑞士那些山地子弟就成了最受欢迎的雇佣军团。他们不是自我标榜英雄,更多是被生活磨出来的狠劲。欧洲各国都抢着雇他们,到处都是瑞士长矛兵、瑞士步兵打头阵,几百年就靠这个自我造血。说这种雇佣军“无敌”有点夸张,其实瑞士自己的底气是靠这些人建的。不信的话,看数据:15世纪以来瑞士雇佣兵参与大战220多次,资料来自多家国际军事史数据库。可惜到了1515年,马里亚诺战败,扩张戛然而止。从此瑞士的抱团没了外部战功,只剩下家里吵架。

接下来故事有点戏剧性。邦联内部各州分歧越来越多,宗教改革又推了波浪。新教、天主教这对冤家,在瑞士也不是和气。1529年后,内战连绵不断,一路打到三十年战争尾声,瑞士还是悬着一口气。三十年战争后,1648年,欧洲列强控制均势,瑞士被确认中立地位。不是主动争取来的,是各方妥协。是不是谁都不想让瑞士归谁?也许只是怕干掉瑞士后闹成满地乱。
经济这块一直就不是顺风顺水。三十年战争把瑞士搞得稀里哗啦,1653年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这事欧洲其它地方可不多见。胡特维尔联盟算农民自治的雏形,各州贵族们打来打去,最后还是农民首领卢恩伯格脑袋掉了。农民斗争昂贵,贵族也不太能讨便宜。后来退让了,税制改革打了补丁。贵族失势,农民抬头,这种局面给瑞士政治留下了很多后门——全民公决、地方分权,都是当年教训换来的。你说农民能翻身?总感觉不太对,但事实是当年他们的确让贵族抬头看看下面的人到底在闹什么。

矛盾到了这一步,瑞士内部民族、宗教、区域认同都没有统一。松散邦联更像是临时拼凑。天主教和新教的摩擦,十九世纪前还没停下。每逢割据,风险就近在眼前。直到1798年,法国入侵,瑞士短线并入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做了很彻底的改造。强行上中央集权,本地人反弹厉害。瑞士人不是逆来顺受,碰上奥地利人和俄国人都不肯替法国干活。结果1803年拿破仑被迫回头恢复自治,并且搞了19州体制。等到1815年法国失败又独立,瑞士中立地位才真正被欧洲几家大国盖章。
贵族失权后,瑞士局势也不老实,短期乱象频出。1847年,天主教七州再度闹分家,结果还是被统一军队按下去。内战就持续了一个月,结局却没有一锤定音。很多专家认为,这次动荡让瑞士大体摸到国家利益的边界。绝大多数州明白了统一才能保证利益最大化。贵族也只能退场。联邦议会体系、中央与地方分权结构全在这个时候铺开了。而全民公决一招,在1848年后成为瑞士政治改造的一根骨头。你说这能过滤所有世俗争端吗?其实很多问题掩盖在繁琐体制下,不见棱角。

瑞士走上工业化前头。纺织、铁路、化工三番五次革新,利润最高的行当瑞士总能摸到点甜头。经济危机时不掉队,1870到1880年代瑞士一跃为欧洲最富之一。那会儿不像现在到处都说“创新”,瑞士更像是摸爬滚打里攒下家底。银行业随即崛起,保密协议成为核心竞争力。很多人误以为是历史遗产。数据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国都享有银行保密,瑞士之所以“守旧”反而成了后来的金字招牌。这套做法在瑞士被持续强化,撑起一座金融帝国。你说洗钱风险被无限夸大?也许只是国际社会用放大镜盯着资本流向。
人均GDP到一战前就数得上头名。多族裔内部有点鸡飞狗跳,德裔支持德国、法裔和意裔倒向协约国,但国家中立的口碑撑住了瑞士。银行业对交战各国都能提供方便,当地经济继续向上。瑞士政府迅速总动员,抵消了局部骚乱。一战、二战都讲究实际,靠山就造堡,兵营收得紧,头三天就能调动数十万部队。二战时德国策划“圣诞树行动”,画了蓝圈准备吞掉瑞士边界。瑞士地方反应极快,常备军加后备力量不到一周就整装待命。防守阵容做得像模像样,最终德国权衡利弊,没动手。瑞士对纳粹德国有让步?确实有,不然很难周全避祸。可也不是软脚虾,时而帮纳粹洗钱,时而为同盟国开窗。你说两边讨好就没有底线么?很多时候,瑞士这种中立只是策略,一旦全球制裁加剧就会露出真面目。

可瑞士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多数欧洲国家,二战后积累打了基础。到2022年,瑞士人均GDP甚至达到近9.2万美元,全球前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公开数据)不过金融体系也并非完美无瑕。2018年,据全球反腐调查平台报告,瑞士银行业被列为“全球最腐败体系”里头的典型。放大来看,银行内部监管漏洞明显,被利用洗钱的案子逐年增多。这种隐患,外界舆论不断放大,金融安全变成可疑标签。要说瑞士银行业能保持永久优势?业内人士私底下也经常自嘲,不信就去问问苏黎世那些大行柜台前。矛盾性就在这——瑞士银行既受国际信任,又被盯着骂,这两种情绪并不冲突。
人口结构其实不算那么“混乱”,德裔占比超65%。不过德裔用的是阿勒曼尼语,当地人和标准德语区相互很难直接交流。法国区只占约18%,意大利裔只10%,罗曼什裔剩下不到1%。移民潮则是近几十年才显得突出,占居民22%。多语言制度让瑞士看起来像多民族联合体,其实各族之间壁垒也不算真正松动。四种官方语言,母语外还得学一门国语,加上英语。多数人至少掌握三种交流方式。多角度塑造了瑞士特有外貌,但内部融合度也只是表面文章。你说这样真的符合“融合多元”吗?数据、新闻随时能截出来,可本地人聊起家事又都各说各话。

瑞士不是一成不变的样板国家。它的中立,既是被动的历史选择,也有主动诉求。经济高速发展,内部民族碰撞没算过终局,银行业边界模糊,宗教冲突与地方自治双轨运行。瑞士的独特,靠不断权衡得失、保留矛盾、容忍杂音下来的。你要说这里统统完美吗?大概率谁也不信。横看竖看,瑞士都处在变化的边缘。富裕之外,也是一座从不安分的山地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