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居山,又名土山,秦邮八景之一,位于高邮市天山镇境内,因1200万年前火山爆发而熔岩形成,虽然这里的海拔仅仅44米,但被人们称为“淮南众山之母”、“淮南第一山”。

一座低矮的土山为何能被称为神居山?战国时魏人《竹书纪年》、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魏晋皇甫谧《索隐》等文献记载,帝尧出生于神居山一带,并于此处发明了围棋,至今神居山上还遗存很大的棋盘,据当地人传言,每年农历三月三晚上,人们在云雾缭绕的月牙光中会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即帝尧和烂柯之人王质下棋。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记载,东晋宰相谢安在遭人排挤后,曾在这里炼丹求仙;宋朝的志书也记载,公元479年至502年间,南齐亘公也曾在山上结庵修道,炼丹种药,他大约炼了九次,一年后,仙丹练成,灵丹下咽,三天就得道成了仙,他制药炼丹的石臼、石井以及消遣的围棋棋盘等遗迹,至今还在神居山上。石井周围有五市尺,深约一丈,还有一个石头塘,池水清澈见底,遇大旱之年也不枯竭。神居山上还产一种排牙石,宋代乐史撰的《太平寰字记》记载,神居山上有一种齿状的石头,像一排排牙齿,当地人好奇,尝试着数清排牙石石头的数量,可每数一次,石头的数量都不一样,而且越数数量越多,以至于千年来都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

1979年,周边的村民如同往常一般开山采石,3月的一天,一声巨响后,山石没被炸出多少,却出现了一个黑黝黝的“无底洞”,还有人发现了木屑、铜片,消息瞬间传遍江苏,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了一支精干的考古队就此对“无底洞”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当考古队员刚刚吊着绳索下墓,一股清香从洞底深处扑面而来,考古队员顿时就纳闷起来,以往发掘那些深埋地下不见天日的古墓,总是伴随着浓重的腐败味道,却从未遇到过这般奇特,紧接着,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出现了,只见洞底矗立着一座结构复杂,房间数量众多,但是却没有屋顶的木头房子,考古队员都惊呆了,现场气氛瞬间凝固,过了几秒,一位考古队员惊讶的喊道:“这是黄肠题凑,只有汉朝天子才配拥有的黄肠题凑”。没有屋顶的木头房子,正是以前只见于古籍记载的“黄肠题凑”,而人们闻到的那股清香味,也是来自这些“黄肠木”。“黄肠木”是一种比黄金还要贵重的“金丝楠木”,后经考古发掘,神居山的这座墓葬,整个“黄肠题凑”全部以金丝楠木为构件,共有856块,总面积约237平方米,折合木材约545立方米,按现今的金丝楠木市场价格计算,神居山这座墓室价值已经超过百亿!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考古队员发现,该墓室早已被多个朝代的摸金校尉光顾,本应该位于棺内的墓主尸骨已被拖拽出来,周围散落着零星的金缕玉衣碎片。毋庸置疑,这位墓主人的身份极其尊贵,身着金缕玉衣,以黄肠题凑这种最高葬制下葬,应仅略逊于西汉皇帝,那么,这位墓主人到底是谁呢?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高邮地区属于广陵王的封地。真相已经越来越接近,神秘的墓主人到底是哪一位广陵王呢?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记载有“六十二年八月”的木椟,解开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他,就是汉武帝的第四个儿子——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如今,广陵王刘胥的墓葬已经整体迁移至扬州,并原样复原修建了博物馆。

神居山因仙成名,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的文人雅士“寻仙不辞苦”。南宋淮南夫子陈造在《九日等神居留题》中写道:“行行十刻冒风沙,骤喜深堂放马挝。旅报阴云漏红日,共追佳节把黄花。多烦沽酒留元亮,莫漫移文调孟嘉。未竟笑谈人已醉,檐栖片月欲翻鸦。”明清之交的著名文士李滢在《神居山》中写道:“神居景物接秦邮,此日登临到上头。气霁高空双塔露,水涵湖渚片帆收。西来牧竖吹残角,南去飞鹜啄玉钩。更踏蒿莱问丹井,荒冈曾有谢公游。”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诗,为神居山留下了不朽的文化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