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网友在问
乐山大佛的“体检”进行到哪一步啦
什么时候能完工呢?

小编想告诉大家的是
↓↓↓
大佛胸腹部起鼓崩裂,首先可能是之前修缮的材料出现耐久性问题,雨水无法渗透;此外可能是岩体渗水,这也是世界公认的石窟文物“癌症”。
对大佛胸腹部的勘察在11月10日前后正式开展,并申报国家文物局,决定是否立即开展应急排危工作。如果要做,则将对两片主要的开裂区域进行部分清除,确保两年之内不出险情,再交由后期修缮工程处置。
随着勘测工作的进展,预计脚手架将在12月10日前后搭建至大佛头部区域,12月20日前后就逐步拆除。
整个乐山大佛“体检”工作
将进行至明年2月4日
大佛本体将部分或全部遮蔽
九曲栈道暂时关闭
游客不能通过九曲栈道到佛脚进行参观
但乐山大佛景区仍正常开放
乐山大佛景区宣传片《乐山 乐在其中》
对于大佛的“体检”
工作人员都是用了很多高科技
为的就是更好的保护好大佛
那么
乐山大佛缘何能在
1300多年里能得到完好的保存?
大佛背后又有什么“神秘”的故事?

大佛曾在木阁楼中“居住”四百多年

乐山大佛的营造始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由海通和尚倡导、开凿,中间历经唐朝剑南道节度使章仇兼琼续建,最后由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在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大佛开凿在以红砂岩为质地凌云山上,凿成后就存在防风化的问题,建楼阁保护大型造像是普遍的方法。乐山大佛建成后,从唐代开始就采用楼阁保护达400多年,后来楼阁毁于战乱,大佛才暴露在外。
海通修建大佛之初并没有设计建造阁楼保护。曾经保护大佛的大像阁修建时间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唐咸通七年(866年)薛能在《凌云寺》诗中写道,“像阁与山齐,何人置石梯”,说明此时大佛已居于大像阁内,还设有石梯上下。此时距大佛竣工已过了63年,意味着大像阁只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建成。
大像阁毁坏的时间也无可考证,根据古诗文记载,推测大像阁毁于宋元之际。据清朝《凌云诗钞》记载,“明末袁韬、武大定作乱,寺为灰烬,旧有佛阁,亦毁于兵”。

佛身藏有科学排水系统
上世纪80年代末进行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调研发现,古人除利用大佛发髻、衣饰褶皱等,巧妙设置了一些小型排水沟槽将水引出佛体,还在佛身背后的头、肩、胸部位设置了三层拦截渗水的排水廊道。
大佛螺髻中有两条细排水沟,沿前顶螺髻延伸至耳后。将大佛发髻凹槽的积水导引汇集在最下方的螺髻排水沟中,阻止头部积水四散的流向大佛面部。水被引入耳后,又由两侧的沟槽及时排入岷江。
身上的衣纹也有类似功能,佛像正胸右侧有分流表水的支沟,起到阻止水沿佛身流淌,防止侵蚀性风化作用,排水沟设立的方向和衣纹褶皱基本一致,但在风化作用下,衣褶的排水道已基本损坏,水不能归流而在佛身上满身冲刷,加速了对大佛自然剥蚀的过程。

大佛是沿山体整体凿刻而成的吗
乐山大佛的确是在凌云山沿天然山体凿刻而成,但并非整个大佛都是一块整体。大佛的发髻就不是岩体开凿的,而是由单个岩块雕刻后拼装而成。
乐山大佛的1051个螺髻发髻岩石层理相互垂直,有拼装缝。大佛头顶的结构是用人工制作的条石发髻拼装外围,又用条石、碎块填充内部,再用附加层装饰表面。用地质雷达探测可以发现大佛头顶和身体材质明显不同。
此外,大佛的耳朵和鼻子都是“木胎泥塑”。勘察中,工作人员在右耳发现铅丝和木桩,左耳砌有青砖,说明轮廓线条复杂的耳朵使用木桩木条等作内衬,外部用多层锤灰而成。1962年组织大佛维修的黄高彬记录:“鼻子底部是空的,有30厘米深。里面有三根木头,成品字形骨架,外面抹锤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