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剧对故事的改编独具匠心孝泉麻饼、方言的运用很接地气□ 宋雨霜《安安送米》虽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编剧的精巧设计让故事更接地气,显得真实。将原故事中婆媳不和、姜诗休妻的设定,改为姜诗上任后姜母迫于无奈只得让儿媳暂避白衣庵,这样的人物形象及情节改编增加了故事孝文化的底色。换句话说,“一门三孝”的家庭文化基础奠定好了。原故事中只说婆媳不和导致休妻,难免让现代观众认为是封建家长制的负面影响,而改编后三春含冤暂离家中,则显得更符合逻辑,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都是经得住考验的。这也表明取材于传统故事的剧目,要注意现实价值的导向,可通过人物设计、情节适当改编等实现。




演员噙着泪水演 观众含着泪水看整体艺术效果十分感人□ 李 力《安安送米》的诞生充满了艰辛与不易。剧社和主创团队在长达六年的创作过程中,经历了资金短缺、人员变动、疫情困扰等多重考验。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让这部作品最终得以与观众见面。《安安送米》的成功,也得益于剧社所有演员的倾情付出。演员都是业余的,但他们很努力,一边学习一边排练,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认真刻画角色,在舞台上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擦亮地方文化名片 增强文化自信□ 唐雅冰话剧《安安送米》的最大价值,远不在于单纯对“孝道”的歌颂,而在于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从远古传说到诸子百家、历代各种思想文化、生活习俗、忠孝观念等,无论是原始的、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都在属于它们的领域或静静沉淀、或默默绽放。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挖掘、保护、传承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擦亮地方文化名片,丰富文化传播方式,拓宽文化传播领域,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人们更好地树立起文化自信。敞开一扇文化的窗,不仅可以让本土文化走出去,也可以吸引外界更多人走进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知名度,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值得挖掘的地方文化还有很多很多。在手机短视频等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更需要从大众审美、弘扬正气、赓续历史文脉中不断创新,让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赋予地方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挖掘与传承,相信每一步走下去都会厚重而坚实。

深耕德阳地域文化的文艺创新□ 蒋晓东据我所知,话剧是众多舞台艺术剧中最难“操作”的剧目之一,无论是人物还是道具,无遮无掩,全部“暴露”在观众的视野里,这对编剧、导演、舞台布景、灯光等,有极高的要求。但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素人,演绎出了形象而生动的《安安送米》。灯光效果气韵有致,场景变换舒展流畅,四川方言的对白很接地气,情节走向扣人心弦。“安安送米”典故出自德阳孝泉,德阳文艺工作者深耕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来源:纵目作者:宋雨霜 李力 唐雅冰 蒋晓东摄影:李力 唐雅冰 梅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