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防疫科普,花样百出,全民共筑健康防线
中国民间在防疫科普方面确实展现出了“花样百出”的特点,这反映了民众在官方主导的防疫措施之外,基于自身经验、文化背景、信息渠道以及对风险的感知,自发形成了一系列多样的应对方式和知识传播。这些“花样”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养生与食疗智慧的“新用”:"
"食疗防疫:" 在官方强调营养均衡的基础上,民间更倾向于寻找具有“食疗”功效的食材,如生姜、大蒜、柠檬、蜂蜜、维生素C等,认为它们能增强抵抗力、驱寒祛湿、预防感染。相关食谱、偏方在社交媒体和社区中广泛流传。
"传统草药与艾灸:" 一些人会使用艾草进行熏蒸、艾灸,或者服用一些自配的草药汤剂(如金银花、板蓝根等,这些在SARS时期已有基础),认为有助于净化环境、杀灭病菌、调节身体机能。药店中相关草药和器具销量常在疫情时增加。
2. "生活细节与习惯的强化与“魔幻化”:"
"极致的个人卫生:" 除了官方倡导的“七步洗手法”,民间可能出现更细致的要求,如频繁使用消毒湿巾、喷洒消毒液(有时甚至过度),对公共物品有更高的“洁癖”等。一些说法可能带有“迷信”色彩,如“口含钱
相关内容:
中新社湖州2月5日电 题:中国民间防“疫”科普“花样百出”
作者 施紫楠
“初一一动不动;初二按兵不动;初三纹丝不动……钟南山说动才动!”这个春节,“在家躺着”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国民众上下一心,抗击疫情。各地“漫友”们提笔上阵,以笔为枪。
“一个喷嚏可以打到8米远,所以外出时要戴口罩”“隔离期间如需要买生活用品及每日三餐,可告知社区,由社工将用品放在家门口”……
简单线条勾勒成卡通人物,配上通俗易懂的文字,浙江杭州的倪集裘,把宜居家、常通风、戴口罩等防疫常识画成漫画,再配上简短的说明文字,看完让人意犹未尽。
“通过漫画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更能增加居民对防疫小知识的印象。”倪集裘说。
“漫友”们笔下,不仅有卫生保健知识普及,也有止谣稳定民心的坚定,更有对抗疫一线人员的致敬。
周利平是浙江安吉一名普通社区书记,每天上门告知防疫措施、慰问居家观察对象。周利平女儿看到妈妈每天为疫情防控忙里忙外,动手画了一幅疫情防控漫画,可爱易懂。
漫画,只是中国民间“花样”防疫的一种。顺口溜、快板、“三字经”……“硬核”的民间宣传方式精彩纷呈,广为流传。
“广汉人,莫乱串,冠状病毒在作乱;一人传染全家倒,财产到时候都没了……”四川广汉一段“川话”防疫宣传快板,提醒市民特殊时期不要串门。
“深挖洞、广积粮;学老鼠、洞里藏;躲病毒、保健康;沉住气、莫慌张……”湖南怀化掏心掏肺的“劝告”,也为阻断疫情在农村地区蔓延设起一道安全防线。
浙江衢州“柯城剪纸”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郑志辉,创作了防控疫情系列的主题剪纸作品,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广大民众抗击疫情的决心,“剪纸,不仅在于表达美好和祝愿,在困境面前,它也能给人坚定的信心和温暖的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