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个月,90后迈向三十,20后初露锋芒!网友热议热议不断

再过几个月,90后迈向三十,20后初露锋芒!网友热议热议不断"/

哈哈,这确实是很多80后、90后都心照不宣的一个时间节点和感慨。当“奔三”这个词从“90后”身上移开,又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网友们的评论通常围绕着以下几点展开,而且往往非常生动形象:
1. "感慨时光飞逝,集体焦虑:" “唰一下就到30了,感觉昨天还在玩泥巴。” “终于轮到我们‘奔三’了,感觉时间都按倍速跑。” “还没准备好,就被时代推着往前走,扎心了,老铁们。” “看着20后都出生了,我这‘高龄’青年(指90后)有点emo。”
2. "对“奔三”的调侃与自嘲:" “‘奔三’不是终点,是‘被逼着上进’的起点。” “以前觉得30岁遥不可及,现在感觉下一秒就到了,还好还好,我还没到。” “‘奔三’的标签,贴得死死的,逃都逃不掉。” “终于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上有老下有小’(虽然可能只有上)的人了?”
3. "对比不同年代,引发讨论:" “90后‘奔三’,00后‘出生

相关内容:

9月19日,@人民日报 发起了个话题:时间太快,再过几个月,90后要奔三了,20后要出生了。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网友评论

对于这个事实,评论区炸了!网友:别说了,我不接受!

延伸阅读:

90后“不想长大”,不如拒绝油腻

第一批00后已经成年,第一批90后马上就要到而立之年。但当下,“少年感”成了高频词,一些成年人热衷于过儿童节。有人发问:是什么让90后“不想长大”,或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长大?

中国青年报发表任然的观点:现代社会学制的延长,读了研究生的年轻人步入社会就在二十四五岁了,他们独当一面的年龄确实在推迟。同样是18岁,在30年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但在今天,18岁的年轻人多数都还是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这种整体年龄认知和社会运行节奏的改变,自然让年轻人的“少年感”延长到青年阶段。在传统社会,年龄象征着经验和资历,而到了现在,年龄则意味着被淘汰和歧视。正因为整个社会都更加推崇乃至讨好年轻人,所以,即便一些人早已不是少年,却刻意保持一种年轻的“人设”。某种程度上说,“装嫩”成了一种刚需。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也约束了年轻人该有的成长。在高房价和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竞争体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专注于自我。他们不再热衷于买房和买车等高消费,推迟结婚和生育,甚至主动调低生活目标,而把更多精力转移到个人的喜好之中,同时不自觉地为自己涂抹上一层“我还是宝宝”的保护色。对于这个群体的看法,应该一分为二。首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生活方式,也是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进步的一种产物,他们更多需要的不是担心而是信任。因此,对这一群体不必过于忧心忡忡,甚至急于为他们贴上负面标签。另一方面,需要家庭重新思考丰裕物质条件下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如克制“不知节制的疼爱”,大的社会运行机制,也应为年轻人留足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比如避免阶层固化,建立更开放的上升空间,让他们有更多可以担责、成长的渠道。

小蒋随想:在很多人眼中,长大不是问题,变老是很大的问题。这有什么区别?十八九岁时可以自豪高喊正在迈向“奔二”的大道——脱离高中苦海,父母不再严管,恋爱无需遮掩,感觉获得自由,彷佛出笼小鸟。转眼到了二十八九岁,“奔三”绝不值得炫耀,女生不愿变“大姐”,男生不想成“大叔”,化妆品厂商甚至宣称“抗皱要从25岁做起”。这还不算完,眼瞅着面临“上有老下有小”,自由被责任取代,“成长的烦恼”似乎一箩筐。上述感觉不是从90后肇始,80后、70后乃至更年长的人们,心中难道就不曾掠过对年龄以及责任的恐慌?然而,恐慌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岁月的车轮不会因为“宝宝不开心”而停转,“不想、不承认长大”只是自欺欺人。要想让自己保持青春活力,就该有年轻人该有的样子;不想让自己变成自己不喜欢的那样,就应体现在行动中。具体就是,积极向上,努力做事,愿意接受新事物,勇于迎接新挑战;反感“中年油腻”,别烤串啤酒可劲儿造,更别回家就葛优躺,管住嘴迈开腿,运动健身不可少……成熟而不世故,活泼却又笃定,严谨不失宽容,面对这样的人,谁都愿意亲近。反过来说,玩世不恭,暮气沉沉,做事不靠谱,“啃老”挺专业,“永远长不大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大不易”,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小确幸”,如果强调自己这代人特殊,意思不大。讨厌别人给自己贴标签,最好做不被标签化的事。最后,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人民日报 网友评论 人民网 中国青年报

流程编辑:TF021

发布于 2025-08-25 07:43
收藏
1
上一篇:张歆艺“二姐”外号由来揭秘,她为何被亲切称为“二姐”的含义 下一篇:神明降世,包吃包住,她与人共筑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