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为何总下雨?揭秘背后的科学依据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流传甚广,似乎给人一种清明时节必然下雨的印象。这背后既有历史、文化和气候的深层原因,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科学依据 (Scientific Basis):"
1. "气候季节转换特征:" 清明节(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正值春季的早期,是冬夏交替的关键时期。此时,大气环流和温度都在发生显著变化。
"冷空气活动仍频繁:" 冬季的冷空气活动并没有完全结束,常常有强冷空气南下,与从海洋吹来的暖湿气流相遇。
"暖湿气流增强:" 随着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逐渐活跃,势力增强。
"不稳定天气系统:" 冷暖气流的交汇、碰撞,容易形成锋面(冷暖锋),而锋面附近往往伴随着不稳定的大气条件,容易产生云层并发展成降水。这是春季降水增多的重要原因。
2. "大气水汽条件:" 经过一个冬天的积累,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逐渐增加。春季气温回升,有利于水汽的蒸发和输送,为降水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3. "地形影响:" 中国地形复杂,山脉对气流有明显的抬升作用。当携带水汽的气流遇到山地时,会被迫上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从而形成降水。
相关内容:
最早,清明跟其他节气一样,是一个单纯的节气。它开始于冬至后第105天、春分后第15天,整个清明节气长15天,之后是谷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相比其他节气或节日,清明节的风俗,丰富又有活力:扫墓、踏青、斗鸡、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踢蹴鞠、打马球、做清明团子……在气候上,清明时节,天气转暖,草木繁荣。这个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2℃以上。
就泰州来说,气温明显升高,雨水很多。每年清明前后,我们都会念叨“清明时节雨纷纷”,而大部分年份,这一段时间里,雨也真的会下出纷纷扰扰的感觉。像这个清明小长假,就有两天下雨。其实,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并不是针对所有地方,主要是包括泰州在内的南方地区。为什么这段时候江南多雨?
首先因为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正是冬去春来时。这时,冷空气势力开始逐渐减弱,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跃跃欲试。于是,冷暖空气经常会在南方交汇,它们一旦势均力敌,就会造成南方阴雨绵绵;其次,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所以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另外,清明前后,海洋暖湿气流不停地往大陆输送,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
不过,雨也正是这个季节独特的味道。尤其如果只是下点小雨,出去走走应该感觉也很清新吧。记者 朱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