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与中国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相似与迥异之处

越南与中国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相似与迥异之处"/

越南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在传统节日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因各自的历史、地域和文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差异。
"相似之处:"
"节日名称和顺序相似:" 越南和中国都过许多相同的传统节日,且顺序大致相同,例如: "春节 (Tết Nguyên Đán / Cách Mạng Âm lịch):" 两国最重要的节日,都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有扫尘、贴春联、放鞭炮、吃年糕、拜年等习俗。 "元宵节 (Tết Nguyên Tiêu / Đêm Rằm Tháng Một):" 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都吃汤圆或元宵,有赏花灯、舞龙舞狮等习俗。 "清明节 (Tết Thanh Minh / Tết Chạp):" 两国都注重祭祖和扫墓,越南称为“Tết Chạp”。 "端午节 (Tết Đoan Ngọ / Tết Trung Thu):" 都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等习俗,越南称为“Tết Đoan Ngọ”,更强调驱邪避瘟。 "七夕节 (Tết Thất Qúy / Tết Cơm Rượu):" 两国都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越南称为

相关内容:

新年临近,社交平台总会有人在讨论,中国和越南到底过得是一样的春节吗?说来奇怪,邻居就是邻居,隔了一条北部湾,拿起日历一对,全都依阴历,这点真像。可,真指望把两国的年一一对照,处处相似,恐怕又不太现实。翻开近期外交部的数据,中国和越南的进出口贸易往来早已密切至极,人员流动频繁,每年不少越南人还专程飞来南宁、广州感受中国年味。可对面河内的小朋友,或许始终觉得自己家的Tết才算正宗。

红色,这个词,无论在哪一头都扎根太深。春节一到,无论胡志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北京的大院子,从衣服到灯笼到红包,处处都是红。哪里有祈福,哪里就会溢满热闹的红。中国人讲究春联,越南人门口挂的长方形红纸写着汉字——用金墨写的“福禄寿”,几乎谁家墙上不贴几条,都仿佛说不过去。有人调侃,这大概是东亚文化圈的集体迷思吧?真就找不出更热烈的颜色了。

可前后翻一遍,两国过节的气氛里有相合也有疏离。中国北方大伯提着年货袋子上高速,要赶在腊月二十九前回村头,浙江温州老板开车路上抢“头班车”,整个高速都会堵瘫;越南城市和乡村反而分明。河内、胡志明市的年轻人很多年前就习惯了包机飞回西贡、岘港,春节不是年夜饭,是点外卖,和哥们约在KTV里嗨上一晚。越南的送灶仪式早些时候便拉开序幕,忙活到元宵节过完才算收官。

相比中国春节一条鞭办到底,越南人似乎在不断迁移。家庭仪式感被城镇化慢慢剥薄,有些地方甚至不再大规模贴红纸。年轻小伙子爱发朋友圈,坚持穿白衬衫,说红色看着俗气。城市人过年,图的是放假休闲。说是新年团圆饭,很多小家一年到头才见几次,点外卖也习惯。

这一切却没影响“红包”地位。红色的红包,简直成了童年里最深的记忆。不论中国的大白天,还是越南小巷子,每到过年,大人都会一张张递过去。包里多少不重要,孩子盯的是新年的头彩。朋友圈里秀红包照片,无论发自昆明蝴蝶泉还是河内12区,配文都离不开“好运”这词。或许所有父母,对下一代的期许竟如此贴近。

中国讲究“扫尘迎福”,腊月一到,各家各户都盘算着彻底大扫除。广东佛山的阿姨们,认准得在臘八蒜泡好,才能进厨房做腊味饭。而越南,花市早早开张,楼房前的桃花、金桔盆景摆满,看到枝头上的点点新绿,仿佛一年好运都攒在里面。讲真,气氛挺像,但中国更像“集中大扫除”,越南更随意一点。两边人心思却未必有差,谁心里不盼着新年顺顺利利呢?

新年夜的餐桌,其实最考验差异与乡愁。中国北方年夜饭,桌上必须主打饺子、鱼和烧鸡。家里人口多点,灌肠、冻肉、粉条也轮番登场。南方多用糯米饭、腌腊鸡鸭当主菜。可越南,最讲究的是方粽子(bánh chưng)、圆粽子,包粽子的过程是仪式,也是亲情。南部人喜欢加西瓜、鸭子,北部人得用鸡肉压场子。每家都有老法子,家有家规矩。

看完这些,心里不免嘀咕,新年最重要的难道不就是和人一起吃顿热乎饭?可哪家厨房不会乱?哪家饭桌不会有人抢鸡腿?到底哪种年夜饭有仪式感,恐怕所有人都答不上来。甚至有时候,年夜饭只是清汤挂面,没菜,照样有人吃出泪来。

烟花,是别的国家学不来的。中国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整个夜晚天上噼里啪啦。湖南跟辽宁一样讲究放鞭炮,一声接一声里驱邪纳福。可政策日新月异,现在很多大城市禁止燃放了。越南则没那么“严格”,元旦夜的烟花表演还是城市一道风景。有朋友说:其实少了点爆竹,也还好。小孩照样追着街头的夜色跑。

贴对联,中国和越南都坚持。中国讲究对仗工整,春联翻新年年要换。越南虽然汉字用得没那么多了,但春节汉字依然不离身,老人坚持自己写。年轻人去文具店买彩色卡片,写上愿望贴墙上。门口的桃花树下,最显眼处挂着写满愿望的亮片。外人看是装饰,本地人眼里是祈愿。谁家还不是这么过?

有趣的是,年兽的故事在中国最热闹。每年讲给小孩听,年兽要吃人,大家放红灯笼、贴红纸、挂大蒜驱赶。越南没这传说,春节来源于水稻丰收,主打祭祖和感恩。一个说要赶走怪物,一个说要庆祝粮食收成。巧的是,最终动作都差不多。符号背后,人们要的其实就是安生。

方粽子和饺子,哪家都别说自己有专利权。越南人春节家家户户洗黏米、包叶子,包粽子就像中国北方的包饺子。手法不一样,图的是合家团聚。听说广西有的地方也会包小粽子过年,多少带点区域交流的影子。不知道是民族融合,还是口味妥协。

说到节日时间,其实越南春节比中国少。胡志明市不少白领,大年初三就要回办公室。中国天南海北大多能休个七天,东三省的连初八都还没转过劲。有人说差不多,有人非要较真。其实,真正喜欢新年的人,无论放几天都觉得不够。

还有一点不太说得明,越南节庆越来越城里化,手机扫码拜年变多。中国也有类似现象,老人还守着祭祖,年轻人都在视频拜年。老家的味道少了,科技感多了点。谁也很难说,这算是进步还是淡了传统。两国间的互联互通,却让“过年回不去家”的孤单变得像极了。

其实说白了,两国新年的根子上,都是为了家、为了一个好兆头。装饰、饭菜、烟花、红包、祷告,全是个壳,包的是想象和情感。不同的只有表达方式,有时形式感已经跑在了内容前面。

但到底是同是异?有时说不清。年年都说越南春节像中国、又说完全不同。可人人都在变,过节的感觉去年和今年未必一样。说到底,是各有各的路子。谁家能说清楚,本家年味啥味道?

所以,最真实的过节,或许也是最简单的。以家的名义,清扫、挂红、守岁、吃饭、抢红包。管他南北。相似与差异,或许根本就是外人眼里的问题。

有的东西,热闹过后只剩一串烟花的残影。年味,是藏在记忆里的。

发布于 2025-08-25 02:57
收藏
1
上一篇:胡志明市旅游攻略,资深导游揭秘避坑秘籍与实用建议 下一篇:新加坡时尚指南,让欢乐颂带你领略如何穿搭出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