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空气里没有雪。公司突然分发的苹果,直接把节日气氛给拉满了。谁会想到,平安夜这玩意竟能跑到办公室,还让大家心情微妙地高涨起来?平安果压在手里,踩在焦急的时间线上,一堆人笑着开玩笑,问谁今天能捡到“好运”。

街角商店刚亮灯的时候,越南某市的咖啡馆又挂起了新的圣诞树。彩灯晃来晃去,路上年轻人不急着回家,却在广场摆拍。“不是西方节日吗?”不少人嘲讽,这种场面根本不像自己小时候瞧见的传统节日。节奏不一样,但气氛凑得挺像那么回事。
不得不说,越南的圣诞氛围搞得比不少欧洲国家还有劲头。怎么回事?就从头讲吧,先别急着下结论。法国当年把自己的系统打包送过去的时候,除了教堂、咖啡还有一堆节日礼仪。不定是谁先喜欢上听钟声,后头一整个城市都跟着铺排彩灯。法国人留下的东西不止房子门窗,那些关于耶稣的故事,也被越南一部分人当作自己的信仰。

越南的数据不骗人的。651.4万基督信徒,网络爬虫找到的最新2023年人口统计报告也和官方公开版本对得上。这个数字不算突出,但放在亚洲,也可以说不算小众。教会聚会,子夜弥撒,在圣诞前夜照样有不少家庭挤进教堂,老人小孩一块儿,其实和欧洲的那些细节挺像。圣诞夜变成团聚的理由,很快又变成朋友聚会的由头。
互联网社交圈能发现,今年越南几个大城市的圣诞装饰预算明显比去年高,相关品牌的官方账号特地推送了装饰流程细节。圣诞树没那么新奇,但那些金色挂饰、节日甜点被拍得很精致。比如河内一家咖啡馆直接把苹果换成了自家牌子的蛋糕,打卡送优惠券。

平安夜,就地取材。法国殖民时期的影响并不只是建筑外观上的模仿,更多生活里的“小动作”。19世纪末法国人来了,把基督教一整套搬了过去。刚开始是流量不大,等到文化习俗逐渐被消化,圣诞节慢慢在一些越南大城市立稳脚跟。历史资料显示,1885至1954足足近七十年,法国生活方式渗透得相当自然,节日习俗也逐年分层流动。
但是——说平安夜在越南很“正宗”嘛,其实也有点夸张。调查发现不少年轻人知道圣诞节,但不清楚平安夜到底纪念的是啥。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仪式,没多少人严格遵守,只剩一堆“平安果”被不断传递。部分网民用最新社交平台数据分析,越南有三成以上年轻人将圣诞节当作朋友聚会。

团聚气氛,远远胜过宗教内涵。某种意义上说,越南的圣诞节更像全民派对。晚餐丰盛呢,家人一桌围坐,有说有笑,偶尔谈到耶稣的故事,但大多还是聊生活琐事。跳舞唱歌也不是一定会有,更多是象征性的闹腾。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谁请客买单反复争执,那份“团圆”的味道和中国春节倒像会有点撞衫。
其实,很多越南老百姓也只是赶个节气。法国殖民遗产在城市里持续流行,很快又跟上了全球化的步伐。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越南消费品市场每年圣诞季节增长率约达15%。彩灯、礼品、餐饮联动促销,吸引了未必信仰基督的普通顾客。电商平台直接挂出圣诞节优惠专区,流量不小。

这一切并未带来太大冲突。反而让越南本土文化和西方节日形成某种混搭。比如圣诞夜吃火锅?别笑,有的家庭偏爱本地专属的家宴,却照样在桌上摆几个苹果,做做仪式感。生活细节里随处混入外来元素,无需纠结到底谁主动嫁接谁。只是偶尔感觉这节日变得不像节日,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打卡”。
越南年轻人的态度更直接,网上吐槽“圣诞氛围有点过火”,但也有人说“多一个理由聚会挺好”。只要有团圆,有灯光,节日其实也没那么多讲究。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圣诞节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学会分享,这倒是和欧美教育理念撞边了。但你问他们平安夜的宗教意义,很多人现场卡住,直接转到优惠券。
所以说,圣诞节在越南“落地生根”,多少还是因为习惯和市场共同推动。不单是西方文化的熏陶,也和全球同频潮流有关。新媒体资讯推送,一波接着一波,年轻人很难不心动。部分网民还在讨论,平安夜这个名字,其实和中国人的“平安果”甚至扯不上太多直接联系。很多越南朋友说他们吃苹果是图吉利,根本不知道原始寓意。
看起来越南老少皆宜的圣诞节,什么人为主导的都不好说。有时候遇到商家扎堆搞活动,白天营业员戴圣诞帽,晚上街头音乐响个不停。忙碌的节奏几乎把节日情绪推到极致。有人说,这种过度商业化其实抹掉了宗教的那层神秘感。但是仔细一盘,不正是这样混合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吗?
这一现象不是孤立。新加坡、泰国类似趋势也在发生。据联合国年度旅游数据,整个东南亚12月至1月旅客流量增长高达28%。节日氛围带动消费,商场和酒店纷纷跟风布置圣诞装饰。文化归属感淡化,节日感却愈发浓烈,带来一团复杂的热闹和不安分。说到底,越南人喜欢热闹,圣诞节不过是其中一个合理的出口。
话说回来,平安夜到底算不算越南的本土节日?表面上看,确实不是。但深挖下去,发现它已然被本地化改造为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推动文明混搭,宗教没那么重要,喜欢就是喜欢。这也是一种现实考量。经济发展带动节日消费,家庭团聚也跟得上,“自然而然”似乎成了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
但是过节归过节,有的老人会觉得西方节日已经影响了传统习俗,可年轻人怎么看就不一样。怎么说?哪怕完全不信教,也不介意借着平安夜出去散步、吃顿团圆饭。大多数时候,节日变得“不纯粹”,这种现象真值得揪着不放吗?也许团圆就是最大的意义。
稍微反思下,没法说清这到底是历史传承还是当下潮流。转折太多,逻辑总觉得有个疙瘩。信仰、习惯、商业,三个方向一起拉扯,谁也占不到上风。只不过谁在乎“原汁原味”?反正今天吃到平安果,谁都乐呵呵地打卡了。
那样看来,现代越南的平安夜和圣诞节已经从单纯的宗教庆典变成了某种全民参与的生活典礼。苹果、彩灯、节日派对一块儿上桌,历史中的法式影子还在,但已然带着本土的烟火气。
最后,平安夜在越南,被赋予了这么多杂糅意味,不止是西方节日。它像一面镜子,映出日常和节气无缝衔接。不管你信不信,总有人跟着热闹,有人只图开心,没人真正在乎那夜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