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车村,湘西“惹巴拉”的美丽画卷

捞车村,湘西“惹巴拉”的美丽画卷"/

我们来解读一下“捞车村:湘西‘惹巴拉’”这个说法。
这句话将捞车村与湘西的“惹巴拉”文化联系起来,意味着捞车村是这种文化的一个生动体现或代表。让我们分别理解这两个概念:
1. "捞车村 (Lāochē Cūn):" 这是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具体村庄。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可能靠近河流或山路)、自然风光以及可能存在的民俗活动而闻名。 “捞车”这个名字本身可能就带有一定的故事性或象征意义,但具体来源需要进一步了解当地传说或历史。
2. "湘西 (Xījiā):" 指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地理和文化区域。 这里是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3. "“惹巴拉” (Rě Bā Lā):" 这是"湘西土家族"一个非常古老、隆重而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也被认为是土家族的“年”。 "“惹”"在土家语中意为“喊”或“召集”,“巴拉”意为“日子”或“集会”。 "“惹巴拉”"可以理解为“喊日子”或“召集的日子”,象征着土家族人民对丰收的祈盼、对

相关内容:

一场冬雨过后,有着200余栋青瓦木结构民房建筑的捞车村格外寂静。木结构凉亭桥、摆手舞广场、土家织锦……记者走进捞车村,浓郁的土家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偏居于武陵山腹地的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的捞车村如何守护传承本土文化,故事还要从保护木房子说起。

“大概在10年前,进村交通慢慢改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能够运进来了,寨子开始出现拆旧建新现象。”村支书向福孝说,独具特色的木房子承载民族记忆,是土家文化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如何规范保护成了村内的“头等大事”。

图为捞车村土家族传统建筑。新华社记者柳王敏摄

让保护成为自觉行动,关键要让老百姓看得见实惠。苗儿滩镇镇长卢胜杰介绍,群众改建或新建木房子,按照一定的建筑面积上限,由政府出资每平方米补助400元,同时完善村级污水管网,实现道路硬化、亮化,在保护村寨原有风貌中,发展民族特色旅游。

村民尚顺林是受益者之一。2016年他规划建新房,按照进度已建好了一层砖房,在了解整个捞车村发展规划后,他立刻将砖房拆掉,改建木房。如今,他一栋两层共360平方米的房子矗立在村口,在旅游旺季时,自家经营的小商店、民宿等生意红火。

图为刘代娥在捞车村做土家织锦。新华社记者柳王敏摄

有形的木房子守住了,无形的土家文化更要传承。67岁的村民刘代娥是土家织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捞车村土家文化“代言人”。她12岁入行,潜心钻研一辈子,织机上,只见她神情专注,挑针穿线。土家织锦挑织工艺全凭自己设想,无需蓝本,常见的100余种图案她早已烂熟于心。

“每个图案背后都有故事,记载着土家文化和历史,只有把每一件作品打造成精品,才能将土家文化更好传承下去。”刘代娥说。多年来,她不断向外推广、展示,收徒授课,不少年轻的爱好者慕名而来,古老的土家织锦焕发生机。

图为田剑英在捞车村表演“咚咚喹”。新华社记者柳王敏摄

换乘乡村振兴发展“快车”,让乡村旅游更具特色,捞车村建成了旅游景区,致力于打造成土家文化展示地。2020年7月,捞车村备好工作室,请来隔壁乡镇的土家“红人”田剑英助力活动展演,宣传土家文化。

穿土家服、说土家语、唱土家歌、吹奏土家乐器“咚咚喹”、跳土家摆手舞……34岁的田剑英有过多次外出展演土家文化的经历,年轻富有活力的她已成为捞车村一张靓丽“名片”。

隆冬时节的捞车村,山水含情,景美如画。现在,这个小山村更为外人所知的名字叫“惹巴拉”,在土家语里,“惹巴拉”意为“美丽的地方”。

记者:柳王敏、张澍婧

来源: 新华社

发布于 2025-08-24 23:58
收藏
1
上一篇:山里人眼中的“惹巴拉”,迷人风光令人陶醉 下一篇:苗儿滩魅力无限!湖南土家奇寨惹巴拉风情,千年“咚咚喹”响彻特色文旅小镇,“冲天楼”见证近400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