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伯传承“爱莲说”精神,台农同安基地绽放600余种莲韵奇观

莲花伯传承“爱莲说”精神,台农同安基地绽放600余种莲韵奇观"/

您提到的内容似乎是结合了两位不同领域的人物和事件。首先,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著名的古代散文,表达了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将莲花比作君子,象征高洁的品格。其次,关于台农扎根同安培育出600多种莲花,这可能是指台湾的农业企业在同安地区投资发展,致力于莲花的种植和品种改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如果您有更具体的问题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随时提问。

相关内容:

来源:【厦门日报】

简福川 69岁,台湾台南人,1997年来大陆发展莲花事业,2006年扎根厦门同安,在莲花镇莲花村打造了集种植、研究、观光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莲花世界”基地,被人们称为“莲花伯”。

莲花镇,莲花山,莲花村,名字里三朵莲,地上却不产莲花——直到简福川来了。

这位台湾莲农就是冲着村名来的,一进村,惊呼“被骗了”。但他没有扭头就走,而是花了19年打造“莲花世界”基地,培育出600多种莲花,让莲花村名副其实。

眼下正是赏莲的季节,一拨拨游客来到同安莲花村这片120亩(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的莲池。每名来访者都会惊讶于一个事实:在简福川手中,莲花一年四季盛放,而不是夏季专属。

这也是为什么简福川被称为“莲花伯”。今年69岁的莲花伯,一辈子都在种莲花,但又不止于此,他还种下了一个梦。

他从台南跨过海峡,让莲花开遍广东、海南、江西、浙江、江苏、湖北多个基地,最终在厦门同安扎下最深的根,结出最新的果:最近,厦门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莲花基地揭牌,“莲花世界”基地成为两岸农业合作载体。

这足以窥见莲花伯的梦——种莲,直到两岸同胞在此相连。

一股傻劲

为了在莲花村种好莲花,他几乎每天都下水,常常一泡就是五六个小时

2006年,简福川在莲花村刚动工,第一个难题就来了:这里的土壤条件不太适合种莲花。

“挖下去都是石头、沙子,简直像在沙漠里种莲花。”他这才知道,这块地原本是溪床,想要合适的泥土,必须从外买土回来填。光是填土一项工程就耗费了数年,前前后后运土上万车,他苦笑着用一句闽南话总结那段日子:“一年等,两年盼,三年无希望,四年姑且攒攒看看,第五年眼泪配碗饭,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努力再看看。”

其实,简福川本可以拒绝这个烫手山芋。当时,他来到大陆发展莲花事业已经9年,在广东佛山拥有一处基地,在业内小有名气,因此同安区莲花镇他前来发展。

简福川一听,镇、村、山都以莲花为名,与他这个莲花伯不谋而合,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莲花山一名,只是因为山峰形状酷似莲花,山脚下的莲花村也无人种植莲花。

他认真想了想,开辟新基地本就在计划内,而自己的先辈很多来自同安,冲着这份情怀,一定要留下来。他想着,在莲花山下种出一座真的莲花村,这将是一张台农在厦门的名片,对农业、对两岸都有意义。

于是,简福川怀揣300万元资金,在莲花山下开始莲花种植之路。为了让这片空地开满莲花,他几乎每天都下水,常常在水里一泡就是五六个小时,每天要湿透两套衣服、换两条下水裤,双腿因长期跪在池中工作而伤痕累累。还没打开市场销路时,拿着其他莲花基地赚的钱,补贴在厦门的资金投入,他说,“做农业就要一股傻劲”。

简福川培育的九品香水莲。

九品莲花

在莲花村基地,每日最多可采3000多朵莲花,主打招牌九品香水莲及其衍生产品销往全国

“莲花不会讲话,你要下去跟它在一起,不然它很痛苦,你也不知道。”简福川穿着下水裤,双手在水下翻弄,“摸到三个花苞,都很健康。”说完,他把周边腐烂的叶片拢一拢,直接按入淤泥深处,又说,“这就是有机肥”。

在这片堪称莲花博物馆的基地里,不同品种有各自偏爱的开花时间,简福川一有空就要给花儿把把脉、问问诊。越来越多新品种在这里诞生,只见路两侧一盆盆莲花紧挨着,每盆都是不同品种,至少300盆,光是花色就有几十上百种。

厦门温暖湿润,跟简福川家乡台南的地理条件相似,特别适合当育种实验室。在这里,他培育出了600多种莲花。在农业上,莲花按特性和用途可分三类:花莲、藕莲、子莲。这些各有所长的种苗,从莲花村出发,被送往其他6个基地推广种植——花莲在湖北基地盛开,藕莲在江苏基地成长粗壮,子莲在江西基地结果……他把“厦门莲”种到全国多个地方。

这正是简福川28年前跨越海峡所期待的景象。他从小就对莲花着迷,一直在台湾以种莲为生,苦于土地和市场有限,便把目光投向大陆。几十年间,他通过杂交培育新品种,至今坚持每天下水,说到底,还是真心喜爱。

如今,简福川把莲花村打造成大陆七大基地中品种最多的基地,夏季高峰期每日可采3000多朵莲花,他培育的九品香水莲成为主打招牌,以莲花开发出茶、面膜、香氛等数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简福川手里,有的莲花在秋冬绽放,有的特别能抗病,有的香气尤其浓郁,不用任何加工就能直接泡茶。走在基地里,他摘下一个特殊的莲花苞,指尖掐着花瓣,一瓣一瓣剥开,似乎怎么都剥不尽,花苞始终是实心的。绸缎似的花瓣,层层叠叠,简福川说,“这叫千瓣莲,是真的有一千瓣,越往里的花瓣就越小”。

“多美,多神圣。”简福川捧着花说道。

莲花山下莲花村,莲花村里莲花池,就是简福川打造的美景。(受访者 供图)

两岸情深

曾为北京奥运会捐10万朵莲花,还把种苗送给颐和园、圆明园、杭州西湖等

做莲花的生意,不容易。

台风多发影响收成之外,这些年市场正趋于饱和。“一朵莲花,你卖5元,他卖3元,我不想跟大家打价格战。”简福川摇摇头,转脸又笑了,“但也说明种莲花的农户在成长,他们成长了,我最高兴。”

这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许多竞争者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

在大陆这些年,简福川买过3辆车。第一辆是皮卡车,跑了70多万公里,除了发动机什么都换过了。皮卡车报废后,还买过两辆车,正停在厦门基地里,里程相加超过60万公里。

在他的百万公里旅程中,除了每月独自在各大基地间往返,他还经常以农业顾问、培训导师的身份到各地指导农户种莲花,最北到伊春,最南到三亚,往西上过青藏高原,多半是公益性质。他笑说,要把莲花种遍全国,光靠他一个人可不够。

在简福川看来,到他这把年纪,赚钱早就不是最重要的事。他培育的种苗通常只送不卖,颐和园、圆明园、杭州西湖等处都接受过他免费赠送的种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还捐出10万朵作为礼仪用花。

不但送出去,还敞开胸怀让大家走进来。他的基地成为同安许多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给中小学生。孩子们在这里采莲子、煮荷叶饭,每月平均三场。简福川说,也许,爱莲花的种子会在他们心里种下。

一个更大的计划在他脑中酝酿。他准备以厦门基地为核心,打造两岸青年农业科技孵化中心,不仅让全世界的莲花品种汇聚到莲花村,更要让志同道合的人们都到这来。

“到时候,全国想从事莲花产业的人都到这里训练,大陆和台湾每年分别派25人,组成50人班,大家聚在一起。”在简福川的畅想中,农业是纽带,厦门是交会点,两岸牵在一起,“等我干不动了,把基地捐给国家,也算是留下点什么。”

文/厦门日报记者 林健华 图/通讯员 夏海滨(除署名外)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8-24 04:43
收藏
1
上一篇:临武碧珠莲子夏日清凉上市,清凉夏日好滋味 下一篇:朝朝说节气丨小暑盛夏,采莲蓬剥莲子,荷香消暑度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