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广义上的黄土高原即黄土区,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原生黄土38.1万平方千米,次生黄土25.4万平方千米。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

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有“风成假说”。被誉为“黄土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认为其是依靠风力的搬运,在数千千米之外堆积形成。在古近纪时期,黄土高原为亚热带气候环境,地壳长期稳定,形成准平原地貌,高原主体位于鄂尔多斯地块。新近纪时期,该地区开始形成广泛的红色黏土沉积层,后期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准平原解体并遭受侵蚀。
距今约800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的湖泊,之后天气干燥寒冷,强风吹动原湖西岸的沙漠沙土和尘粉,经过千万年堆积,湖底泥土层越来越厚,且依西向东形成了由粗到细的格局。距今350 - 260万年前,黄土高原西南侧的青藏高原底壳剧烈运动,带动鄂尔多斯地块整体大面积上升,使整个黄土原湖的湖水流向东海,湖泊逐渐干涸,加上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方向吹来的水汽,使中亚地区干旱少雨,又同时遭受物理风化作用,从距今300万年开始,中亚地区岩石破碎,形成广袤的戈壁和沙漠。
距今260万年前,中国西北地区尘暴规模显著增加,已经在鄂尔多斯地块堆积的黄土。上新世后期,由于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沙漠和戈壁增加,植被缺乏,风力旺盛,尘暴和西风带等将粉尘颗粒向下风向搬运,部分粉尘在黄土高原地区堆积,由于黄土高原前的古地形起伏和缓,气候干旱少雨,降落于地表的粉尘大部分未被冲刷走,形成厚厚的黄土层,黄土堆积最厚可达300多米。


高原地质构造以六盘山为分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基岩,西部属于西域陆块,东部基属于华北陆块。西域陆块构造特征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主,陇中盆地的黄土下伏基岩堆积于甘肃群之上,甘肃群由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组成,形成于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随之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
华北陆台由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中间是黄河凹陷构成,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是未经褶皱变动的前震旦纪陆台,陕西黄土高原在大地构造上属中朝准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鄂尔多斯台拗,该高原范围仅是中朝准地台地表漏出盖层的一部分,经过多期地质运动,形成比较稳定、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地块。



山西台背斜属于汾渭内陆断陷西段,北部以凤翔——韩城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部以秦岭北坡断裂带与秦岭褶皱带相邻。汾渭内陆断陷西段在陕西境内的称渭河地堑,新生代初期开始形成,经中新世初期至上新世末期构造运动完成,该地堑北部边缘是寒武奥陶系灰岩及前震旦系杂岩为主的低山(即北山),南端则是由岐山——富平、耀县——蒲城、合阳——韩城等几个断裂带组成。关中渭河平原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地区,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包括渭南、西安、咸阳、铜川4个市及宝鸡市的大部,也称渭河平原,面积为4.7万平方千米。
高原整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主要有黄土墚、黄土塬、黄土峁等特有地貌。塬是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由黄土堆积在古盆地的山前地带或山间盆地内形成,可以形成面积较大的黄土平原,如甘肃东部泾河上游的董志塬面积最大,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塬上一般地形平坦,是人们耕种和生活的主要区域,塬面的周边都有沟谷环绕。
墚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很多是“塬”被侵蚀切割后的产物,墚的顶部一般宽几十米到几百米,而长度可以从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墚顶覆盖着2000多万年以来的黄土和现代堆积,两侧呈脊状向两边的沟谷里倾斜。峁是当流水侵蚀加剧,黄土不断崩塌,有的墚的顶部完全断裂分开后形成的独立山包。此外,当水流无法带走所有黄土,很多泥沙就遗留下来充填在沟谷里,形成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的黄土河谷,被称作“黄土川”,以渭河平原的八百里秦川为代表。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悠久,早在100万年前,渭河流域就出现了早期的直立人—蓝田人。近几年中国科学院最新考古研究发现,在蓝田县玉山镇上陈村新发现一处旧石器遗址,时间可追溯到大约126万年到212万年前。那时候的黄土高原比现在的面积大得多,基本覆盖了今天陕西全境以及河南西北部、山西西部以及内蒙古南部、甘肃青海东部,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如今黄土覆盖面积64万平方公里)。那时的黄土高原是一片广袤的森林及草原,南部更是野鹿成群,虎豹出没,森林面积广大,早期及晚期的直立人在黄土高原以狩猎为主,生活了至少几十万年。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黄土塬上人口已有一定数量,人们主要居住在自然地穴中,但已经开始人工打钻窑洞,是自然洞穴和窑洞共同为居住的时代,同时已经开始种植粟(谷子)黍(糜子),也开始烧制陶瓷,人类文明的时代逐渐开始了,那时部落林立,人们过着以狩猎为主兼种粟黍的生活。

华夏文明起源,传说大约在五千年前,在黄土塬上诞生的轩辕黄帝,建立了华夏大部落。此时,种植、制陶进一步发展,也开始了纺织,中华文明从此正式开始。关于黄帝的诞生地说法较多,多数学者认为,黄帝极可能诞生于黄土高原,属于陕北甘肃一代,位于姬水,黄帝本姓公孙,后来改姬姓(祖先姓公孙),再后来黄帝带着部群走下黄土高原,定居在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
夏王朝后期天下大乱,在夏朝失去农官的不窋,率领族人从封地陕西武功县一路逃到北幽戎狄之地,逐步壮大后,又在庆阳修建了气势宏伟的不窋城。经过儿子鞠陶、孙子公刘等几代人艰难的开拓,教民稼穑,使万古荒原变成富饶的田园。人们的生活日益繁荣富强,由此吸引了周边很多部落氏族纷纷投奔,逐步形成人口众多、田地丰厚,牛羊满圈、粮食谷物充足的周部氏族部落。先秦时期,周人主要活动的北豳(庆阳、西峰一带)、古豳(彬县、长武一带)、周原(扶风、岐山一带)锄耕农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即便如此,从《诗经》中仍可看到黄土高原南部野鹿成群,虎豹出没,森林面积广大,农耕面积有限。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犁耕农业逐渐代替锄耕农业,关中、汾河谷地、洛阳盆地、天水盆地农业进一步发展。战国时秦国将自己的势力向渭河上游、陇东、陕北北部推进,赵国则向晋北地区扩张,在这些地区建立城邑,开垦土地,发展耕作,以北畜牧业仍占优势,整个黄土高原人口稀少,开垦指数不太高。秦统一全国后统治范围向北推进到黄土高原北部秦长城一线。汉武帝时向北到达阴山,向西到达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几乎全部都在西汉的统治之下。西汉时曾向黄土高原大量移民,再加上大批吏卒屯守边防,黄土高原人口迅速增加。人口的增加和农耕的发展使部分林草地被开垦,但开垦程度较高主要在南部的关中、洛阳盆地和天水盆地,当时农牧业界线在太原一龙门一宝鸡一线。此线以北的广大黄土丘陵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其余地区仍保持自然状态。
农耕文化大举进入黄土高原。隋唐时中国重新归于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黄土高原人口增加,农耕业逐步代替游牧业。隋唐时期基本奠定了黄土高原南部农业生产的格局,人口增加,植被破坏,城镇兴起,对这一地区土壤侵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黄土高原中部、北部自然环境的总体破坏程度并不甚严重,黄土丘陵地区畜牧业仍占较大比重。
宋元时期与唐代后期比较,土地利用没有太大变化。元代统一后,黄土高原虽结束了军事对垒,但元代连年残酷的战争和元对汉人实行的屠杀政策,黄土高原人口大幅减少。

明清时期:明代黄土高原人口得到恢复,当时的长城是农牧业的分界线,长城沿线不仅分布着数百万边民,而且驻军也三分戍守,七分屯田,每个屯田士卒须种地50亩,使长城沿线被彻底开垦,长城以南则农牧业兼有。清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快速增长。明清时期长城以南的疏林灌丛已被连片开垦。另一方面由于人地矛盾加剧,清末移入黄土高原的移民向人烟稀少的山区迁移,如宁夏南部地区、吕梁山西侧、黄龙山区等,使这些原来的林区也逐步转变为农耕区。可以说明清时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彻底演变成了农耕区。

二十世纪前半叶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黄土高原人口有所减少。建国后,黄土高原人口增长极快,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人口的增加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耕地增加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地区,使这些地区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经济、生态双重贫困。改革开放后,黄土高原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呈现持续的快速增长态势。近三十年的退耕还林,黄土高原主体部位黄土丘陵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