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10%中国美景,花岗岩王国秘境之旅(上篇)

探寻10%中国美景,花岗岩王国秘境之旅(上篇)"/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花岗岩地貌的介绍,作为“10%的中国风景”系列的第一部分:
"10%的中国风景——花岗岩之国(上)"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的山川地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那么花岗岩,就是其中最硬朗、最持久的篇章之一。它并非最常见、最广泛的岩石,但以其无与伦比的坚硬、耐磨和独特的造型,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雕琢出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今天,让我们一同开启这段探索“花岗岩之国”的旅程,感受其冰凉坚硬外表下所蕴含的亿万年故事。
"花岗岩:凝固的火山之心"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一下花岗岩。它是一种深成侵入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在火山活动剧烈的时期,炽热的岩浆深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数百万年甚至数亿年)缓慢冷却、结晶,最终形成了这种质地坚硬、颗粒粗大的岩石。
在中国,花岗岩的分布广泛,尤其是在地壳运动剧烈、褶皱断裂发育的山脉中,更容易形成巨大的花岗岩体。这些岩体在后续的构造抬升和侵蚀剥蚀作用下,逐渐暴露地表,成为塑造地貌的主力。
"坚硬与鬼斧神工"
花岗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坚硬”。它抵抗风化侵蚀的能力远超页岩、砂岩

相关内容: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中国山岳之美

自古震撼人心


西岳华山

高大挺拔、险峻至极

(华山西峰,摄影师@丁俊豪)


南岳衡山

青翠峻秀、山势连绵

(衡山祝融峰,摄影师@罗铭)


东岳泰山

更是“五岳独尊”

十八盘步道蜿蜒而上

欲与天接

(通向南天门的泰山十八盘登山道,摄影师@泰山摄影)

五岳之外

黄山的云海与苍松

是中国山水画最好的注脚

(雪后黄山云海,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九华山高耸雄浑

自古就是宗教名山

(请横屏观看,安徽池州九华山日落,摄影师@朱正)


这些名山的文化历史

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其地质上的相似性

却鲜为人知


它们的山峰常浑然一体

岩石并不分层

(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天柱峰,岩石上的纹路是雨水冲出的沟槽,摄影师@李琼)


它们的山腰或者山顶

常分布大小不一的石蛋

甚至漫山遍野、杂乱无章

(请横屏观看,山东邹城的石蛋遍布整个山体,摄影师@朱金华)


石柱也常常作为点缀

或者低矮凌乱

(请横屏观看,山东青岛崂山日出,山顶遍布低矮的石柱和石蛋,摄影师@徐堃)


或者高大峻秀

簇拥成一座座山峰

(江西三清山的一座山峰,摄影师@崔永江)

相似的景观源于相似的岩石

这些古典名山

都由名为“花岗岩”的岩石

构成花岗岩地貌

与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

并列三大岩石地貌

(重峦叠嶂的华山,摄影师@张子玉)


花岗岩为何成为

中国名山的代言人?

这种独特的地貌

又是如何形成的?


01

大地之心


在数千至数万米深的地下

一些岩浆失去了成为火山的梦想

停下上涌的步伐

缓缓冷却成

坚硬致密的岩石

花岗岩

即为其中一大类

(花岗岩的常见产出位置及状态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

岩浆运动此起彼伏

花岗岩不断在地下产生

成为大陆地壳的主要构成物质

堪称“大地之心”


但它们来到地表的旅途

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要借助板块运动的“东风”

令大地碰撞、变形、断裂

抬升为山脉和丘陵

花岗岩才能靠近地面

(请横屏观看,抬升的华山与沉降的关中平原之间,以一条大断裂分隔,图源@VCG)


然后

花岗岩想要暴露地表

成为一种岩石地貌

还要接受三重考验


第一重考验

伴随着花岗岩的抬升

当上方岩石被雨雪风霜破坏殆尽

外界施加的压力减小

花岗岩膨胀破裂

形成纵横交错的裂缝

“大地之心”变得支离破碎

(花岗岩暴露地表过程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第二重考验

与地下水一起到来

水分渗入裂缝

逐渐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

使块状的岩石破碎

分解成石柱、石蛋和砂土

“大地之心”开始朽坏

(花岗岩风化过程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砂土和碎石像一层护盾

将新鲜岩石保护起来

人称“风化壳(qiào)

第三重考验

便是要攻破这个护盾

(新疆伊犁的喀拉峻草原,流水破坏花岗岩风化壳,显露出内部的碎石,摄影师@徐树春)


在中国的不同气候带

流水、寒冰、风沙等力量

对花岗岩及其护盾展开花式攻击

三重考验以不同的方式上演

用亿万年的岁月

将大约91万km²的花岗岩暴露于地表

占据中国陆地面积的近10%

(中国花岗岩类分布及景观分区,上文花岗岩类面积数据源自2007年资料,可能与最新数据存在出入,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在温暖潮湿的东部和南部

奇秀的花岗岩巨峰此起彼伏

(黄山的天都峰与云海,摄影师@堂少)


在寒冷的北方和青藏高原

破碎的花岗岩寒山静静耸立

(西藏日喀则佩枯错附近的花岗岩山体,摄影师@刘一檠)


同样是花岗岩构成的地貌景观

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02

巨峰的世界


在北纬35°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

降水充沛、气候温热

对花岗岩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


衡山、华山、黄山

三清山、九华山、大别山

太姥(mǔ)山、大茅山等名山

皆分布于这一区域

无数巨大的花岗岩山峰

构建起一个巨峰的世界

(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天柱峰,摄影师@朱正)


但从风化壳通向巨峰的道路

却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起点


江西上饶的雨热条件适宜

对花岗岩的化学破坏极快

深厚的风化壳

覆盖着灵山花岗岩体

(江西上饶灵山花岗岩体分布图,注意岩体范围内细小、密集的冲沟,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在肥沃的风化壳土层上

人们修建梯田、建设村庄

流水不断冲刷

时常有石蛋暴露在田间地头

(江西上饶灵山周围的村庄和梯田,几个花岗岩石蛋散布田间,摄影师@卢志峰)


当大地深处的力量

将花岗岩继续抬升

风霜雨雪也同时作用于地表

不断破坏风化壳护盾

花岗岩便开始向巨峰演变

(花岗岩抬升成山过程示意,体现了花岗岩体一边抬升、风化壳一边受到破坏的过程,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通向花岗岩巨峰的第一步

是暴露出石蛋景观

南岳衡山的山景虽不突出

却有数量颇丰的石蛋

(南岳衡山的狮子岩巨型石蛋,摄影师@罗铭)


它们原本位于风化壳中部

当流水冲走上部砂土后

才得见天日

而日夜冲刷的海浪

暴露石蛋的能力更强


在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

海浪洗去砂土

干净圆润的石蛋散落海滩

(海南三亚天涯海角的石蛋景观,图源@VCG)


福建福州的平潭岛是花岗岩岛屿

在其抬升成岛的过程中

海浪洗净砂土

留下漫山遍野的石蛋

(福建平潭岛上遍布的花岗岩石蛋,图源@VCG)


当抬升继续进行

风化壳也被破坏得更加严重

更深处的石柱暴露出来

这是通向花岗岩巨峰的第二步


福建福鼎市的太姥山上

除了有散落的石蛋

更有低矮的石柱

(福建太姥山顶部的石柱与云雾,摄影师@林民)


由于花岗岩质地均匀

各种外力由表及里破坏岩石

不仅将石柱的棱角磨圆

那些掉落的碎石

也逐渐变圆

是为球形风化

(花岗岩球形风化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但花岗岩石柱不以圆润论英雄

高度和体量才决定颜值

江西三清山的石柱

正“深谙此道”

(江西三清山石柱景观,摄影师@舒同才)


雨雪风霜深入石柱间的裂隙

将狭缝破坏成宽沟

令紧紧簇拥的石柱群

变成仅有底部相连的“梳子”

(三清山“万笏朝天”景观,笏是古代大臣朝议时手持的板子,摄影师@舒同才)


继续破坏下去

缝隙愈发宽阔

在簇状石柱群的外围

形成许多孤立的“擎天一柱”

(三清山“巨蟒出山”景观,摄影师@卢文)


孤立的石柱很快便会坍塌消失

只剩下簇拥在一起的高大石柱群

模糊了与山峰的区别

这是通向花岗岩巨峰的第三步

(三清山的高大石柱群,其实已与山峰没有本质区别,摄影师@王明立)


大裂隙和大断层逐渐扩展

变成线性峡谷

两侧的山峰也连成一线

(三清山的线性峡谷和山峰群,图源@VCG)


即使从高空俯瞰

这样的线性结构依旧清晰

(江西三清山地表大断层和大裂隙分布,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线性峡谷切割出密集的山峰群

花岗岩巨峰的世界

宣告诞生


西岳华山

将巨峰的壮美演绎到了极致

(请横屏观看,华山的巨大山峰和宽阔峡谷,摄影师@王警)


但盛极必衰的规律

在花岗岩的世界里同样适用

无论多么高大的山峰

终将像河南的嵖岈(chá yá)山一样

走向分崩离析

(请横屏观看,河南驻马店嵖岈山的破碎山体,摄影师@刘杰)


山体的抬升趋于停滞后

花岗岩巨峰沿着裂缝逐渐崩塌

重新变成低矮石柱

直至一地碎石

(嵖岈山的石柱群,裂缝贯穿整个山体,摄影师@张海勇)


岩石终将归于砂土

花岗岩巨峰也终将夷为平地

走完景观生命的轮回

(花岗岩山峰垮塌夷平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抬升与夷平的博弈

贯穿花岗岩巨峰的一生

不同演化阶段的景观

往往共存于同一山体


...

点击头像进入主页,阅读(下)篇

发布于 2025-08-23 06:13
收藏
1
上一篇:一山千面探秘之旅,三清山,不止于秀美风光! 下一篇:探秘洞天福地,三清山自然奇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