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师生共话主播说节气——寒露之美
以下是一份关于寒露的主播说节气文案,适用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主播说节气》节目:
"《主播说节气》——寒露"
"主播:" [主播姓名]
"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主播姓名],欢迎来到《主播说节气》节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凉爽而美丽的节气——寒露。
"正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吗?对啦,是秋天。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节气,就是秋天的一个重要节点——寒露。
“寒露”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是不是?它告诉我们,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了。古人用“露水凝结成霜”来表示这个节气的到来。寒露时节,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变得很凉,甚至会凝结成霜。所以,我们要开始注意保暖了,不能再像夏天那样赤裸裸地跑来跑去了!
寒露时节,天气凉爽,秋高气爽,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我们可以去公园里踩踩落叶,感受秋天的气息;也可以去郊外赏菊花,看看五颜六色的花朵,让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
除了玩,我们还可以多吃一些润肺止咳的食物,比如梨、蜂蜜、银耳等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适应天气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同学们,寒露是一个美丽的节气,也是一个提醒我们注意保暖的节气。让我们一起珍惜
相关内容:
霜染山河,南北俱秋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网教育频道连续推出校园文化栏目《主播说节气》,新一期节目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学生主播夏子涵以精准流畅的播报、生动直观的演绎,以 “寒露” 为主题,带领大家走进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世界,感受传统文化与自然节律的深厚联结,从科学观测、农事规律到诗词民俗,多维度解读这一古老节气的现代意义,展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创新表达。
在节目开篇,小主播夏子涵引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 “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的记载,点明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 “寒” 字的节气,标志着气候从凉爽向寒冷过渡。夏子涵结合校园气象站的观测数据解释:“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95°,北京地区昼夜温差可达 10℃以上,清晨的露水因气温降低而更易凝结,有时甚至会出现初霜,这正是‘寒露’之名的由来。”
在物候解读环节,小主播夏子涵通过对比展示了寒露 “三候”:“一候鸿雁来宾”—— 相较于白露时节的 “鸿雁来”,此时南迁的鸿雁更像是 “晚到的客人”,队列也更为整齐;“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古人观察到雀鸟渐少,而海边出现了花纹相似的蛤蜊,便浪漫地认为雀鸟潜入水中变成了蛤蜊;“三候菊有黄华”—— 菊花在此时迎来盛放期,校园里的 “墨菊”“金英” 等品种正傲然绽放,成为秋日里最亮眼的色彩。
民俗文化分享中,小主播夏子涵带来了各地寒露习俗。她介绍,北方有 “寒露吃芝麻” 的传统,黑芝麻糊、芝麻烧饼成为应景美食,民间认为 “芝麻养精神”,能抵御秋燥;南方则流行 “吃螃蟹”,此时的螃蟹膏满黄肥,搭配姜醋食用可中和寒气;而在江南地区,“登高赏秋” 是重头戏,人们会登上栖霞山、天平山,在层林尽染中感受秋日壮美。
针对寒露后 “燥邪当令、寒气渐盛” 的特点,夏子涵在 “健康小贴士” 中给出实用指南:穿衣需遵循 “春捂秋冻” 但 “不冻脚” 的原则,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饮食上宜多吃梨、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之物;课间可多做拉伸运动,促进气血循环以抵御寒意。
小主播夏子涵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讲解,不仅让大家了解了节气与农业、健康的密切关系,展现了她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她的播报不仅让同学们对节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据悉,《主播说节气》栏目的开设,是学校 “传统文化进校园” 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主主持、自主探究的形式,既能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节气科普:
10月8日,星期三,农历八月十七,是中国传统24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在中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谚语,意思是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昼暖夜凉,随着寒气增长,万物也逐渐萧瑟。寒露以后,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雨少干燥,而北方地区已然是一番冬天景象,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寒露过后,连续降温催红了北方的漫山枫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所以在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开得艳丽,寒露时节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此外,由于寒露时节接近重阳节,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在江南地区,人们除了赏菊花,还有“秋钓边”的习俗。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于是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寒露过后,软糯的柿子就成熟了,但甜甜的柿子却不能和寒露时节另一大美食同时食用。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寒露前后虾蟹繁多,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但柿子和蟹可不能同吃,否则就会形成“胃石”。
寒露凝珠月更明,万物静候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