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的早餐像块浸了糖的姜,咬一口是童年的“辣”,咽下去是现在的“甜”——小时候嫌绿豆稀饭烫得跳脚,嫌荷包蛋有股怪味,现在却总想起楼下摊儿的凉面、豆花,还有妈把面吹凉的样子,原来那些“难吃”的早餐,藏着最暖的爱。

小时候总怨妈:“稀饭没煮透,绿豆还是生的!”后来凌晨五点起来帮她熬粥,才懂她想让我多睡十分钟,火开得大,粥煮得急——不是不会做,是忙得没工夫等绿豆泡开。外婆的醪糟荷包蛋,是自家酿的醪糟,只是那时候没放凉,现在自己煮,放凉了加勺蜂蜜,甜得像小时候的糖。

夏天的早晨,太阳刚爬上来,不如换种“不烫嘴”的打开方式。楼下张嬢的凉面,面条筋道,拌上红油、醋、花生碎,辣得冒汗却停不下;李叔的豆花,舀一碗滑嫩的,蘸上麻辣蘸水,比滚烫的稀饭舒服十倍;还有油茶,熬得浓稠,撒上榨菜、花生,咸香里带点辣,喝一口,整个人都醒了。

以前嫌担担面辣,现在早上去摊儿,老板问“红汤还是清汤?”,脱口而出“红汤加双倍芽菜!”——辣得直吸气,却想起小时候妈把面吹凉了递过来,说“慢点儿,没人跟你抢”。担担面的卤汁是老板熬了十年的,芽菜是自家腌的,比小时候的“生绿豆”稀饭香多了。

绵阳米粉的肥肠炖得烂烂的,汤头鲜得能喝光。小时候妈给我买米粉,总说“多吃点,长个子”,现在自己买,加份肥肠,咬一口,想起小时候她把肥肠挑出来给我,说“我不爱吃,你吃”。原来不是不爱吃,是想让我多吃点好的。

宜宾燃面的面条油亮,撒上花生碎、芽菜,一口下去,麻辣鲜香。小时候觉得“太油了”,现在却爱得不行——老板说,燃面的油是菜籽油,香得很,比小时候的“坨坨稀饭”好吃十倍。原来爸妈不是不会做,是那时候没条件买好油。

以前觉得“童年阴影”是爸妈的“敷衍”,现在才懂,那些“难吃”的早餐,是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把“想让你吃饱”刻进了每一碗里。就像小时候的“生绿豆”稀饭,是妈凌晨五点煮的,想让你多睡十分钟;外婆的“怪味”荷包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蛋,想让你补补身体。
这个夏天,不如给爸妈做顿“不烫嘴”的四川早餐。煮碗凉面,拌上他们爱吃的红油;蒸碗叶儿粑,甜丝丝的像小时候的黄粑;或者买份龙抄手,跟他们说“今天我请,您坐这儿吃”。那些没说出口的“谢谢”,就藏在这碗热乎(或清爽)的早餐里。
四川的早餐,从来不是“阴影”,是爸妈的“爱”装得太满,满到溢出来变成了“烫”和“怪味”。现在换我们来,把“爱”做得更“讲究”一点:夏天的早晨,一碗凉面,一碗豆花,一句“爸妈,吃早餐了”,就是最甜的童年回忆。
其实,所谓“童年阴影”,不过是爸妈用“笨办法”爱你的证据。就像现在的我们,会把凉面拌得刚好,把豆花舀得满满的,把爱做得“讲究”一点——因为,我们终于懂了,那些没说出口的“我爱你”,都藏在每一碗早餐里。
这个夏天,不妨坐下来,跟爸妈一起吃顿早餐。聊聊小时候的“生绿豆”稀饭,聊聊现在的凉面,聊聊那些没说出口的话——原来,最甜的回忆,从来不是“好吃”的早餐,是跟你一起吃早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