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与热河,探寻古都变迁中的深厚渊源

承德与热河,探寻古都变迁中的深厚渊源"/

我知道承德和热河的关系,它们之间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历史名称演变:" "承德 (Chéngdé):" 这是承德这座城市的正式名称,自清朝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它最初是清朝皇帝来木兰围场(位于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南部)进行“秋狝”(打猎)时的行宫所在地。康熙帝将这里设为“热河行宫”,乾隆帝时将其升格为“承德府”,并将府治设在热河行宫所在的避暑山庄旁。 "热河 (Rèhé):" 这个名称历史上指代范围比现在的承德市要广。它最初是指"滦河 (Luan River)" 北岸的地区,因为这里的气候相对较热,与滦河以南形成对比。后来,清朝在此地修建了"热河行宫"(也就是后来的避暑山庄),这个行宫的名字就逐渐成为了这一区域的代称。
2. "地理与行政中心关系:" 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以及周围的城镇,其地理中心区域就是"承德"。可以说,"承德"是历史上“热河地区”的核心和行政中心所在地。 清朝时期,"承德"(作为热河行宫及其周边区域)在行政上地位重要。特别是在清末,1907

相关内容:

承德原名热河,她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据考证,这里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战国时代,燕国在这一地区设置过郡一级的地方政府,秦以后历代也曾设置过地方政府。秦汉至元明时期,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直到清朝初年,现承德市区所在地仍只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叫热河上营。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庄,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年)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改名为承德州。这就是“承德”名称的起源。此后承德逐渐发展成“万家灯火较前增”的都市。但从咸丰继位(1851年)始,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承德日渐衰落,满目荒凉。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成立热河特别区。1929年成立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承德市由衰落转入新生。1993年7月原承德市与承德地区合并。

双桥区:1958年并为虹桥、翠桥2区。1980年又并为双桥区,双桥由此得名

双滦区:以辖区双塔山、滦河两镇首字名区

鹰手营子矿区:以驻地鹰手营子得名

承德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热河厅为承德州。自此承德之名沿用至今

兴隆县:据陈铁卿《河北省县名考原》:“境内有兴隆山,山下有兴隆山镇,县治其处,因名。”

平泉县:《热河新志》第7章《热河的地方志》称:平泉县“因县城的街内有水泉叫平泉,并于冬日严寒不冻,所以本县的名称叫平泉。”

滦平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因喀喇河屯濒临滦河,又有向往“太平”“安宁”之意,故名。滦平县,因县城濒滦河之滨,故名

隆化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承德县析置,以驻地而得名

丰宁满族自治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厅建县,取“丰芜康宁”之意,定名丰宁

宽城满族自治县:《明史·地理志》载:宽河守御千户所“东南有宽河,一名豹河(今作瀑河),下流经迁安县西北,又东合于滦河”。宽城以宽河为名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热河新志》说:“本县的区域是昔日的清朝皇帝狩猎的场所。北方人俗呼打猎为打围,故名此地为围场。”

承德名字的由来

“承德”的名字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皇帝雍正所命。清统治者进入北京夺取全国政权之后,为了不忘关外“龙兴”之地的盛京,康熙四年(1665年)下令把奉天首府邑县改名“承德”县,有奉天承运之意。

清初,定鼎北京后,顺治时就有“择地另建避暑宫城”的拟议。此议因开国之际,百废待兴,无力修建而作罢。康熙初年又有“选择清净空旷之地,另建一座‘避喧听证’宫城”的动议。因国家还未统一,仍无力修建。康熙皇帝十四岁亲政后,富有政治韬略的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告诫康熙:“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意思是要康熙注意边防建设,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不要忘记武备。为加强北部边防,康熙主张不筑长城,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理。把蒙古诸部建成“塞上雄蕃”,使其“众志成城”。因此康熙十六年出塞北巡,又设置了“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并把岁幸秋狩大典立为家法,以期威武远扬,“塞垣请晏”。这样,从北京至木兰围场,清帝及随行的皇帝宗室和扈从官员都要在沿途休息,所需用的大量物资也不能只靠驮载、马运,需要建立行宫来解决。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武烈河畔建规模宏大的古典皇家园林,每逢春夏之际,清帝便来此驻跸,处理军政大事。惟有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一次未临,但他效仿其父康熙不忘皇祖恩德之作法,于雍正元年(1723年)设置行政单位“热河厅”,并封教子有方的十七弟允礼为和硕亲王,赐居小宫(狮子园)。雍正十一年(1733年)又把“热河厅”升为“承德州”。从此,承德与热河之名兼用。

避暑山庄的兴建,承德成为清代前期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康熙、乾隆、嘉庆每年来此消夏,处理军政大事。宗室王公和文武官员,六部大臣也在此理事办公。为了皇帝安全,便在这里建立官府、衙署。随之承德出现一些商业和手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出现了城市繁荣景象。人口骤然增加,康熙在诗中写道“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   乾隆曾写道:“热河自皇祖建山庄以来,迄今六十余年,户口日滋,耕桑益避,俨然一大都会”。说明承德是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而迅速成为“市肆殷阗”的都会。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设热河总管,随之地方行政、八旗官兵的驻防也相继建立。雍正元年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年)升为承德州。乾隆七年(1742年)又由热河道复设热河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置承德府,并设热河副都统管理。嘉庆十五年(1801年)又升为都统,驻防承德府兼管内蒙的昭乌达,卓索图二盟。

1911年辛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后于1914年改热河为特别区,管辖区域:东至辽宁岭南段;南起河北古北口、五指山、喜峰口和都山;北至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和扎鲁特旗。至1928年末改为省,承德为省会。承德从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是省级建制。1956年撤销热河省。从此作为地名的“热河”已不存在。但承德仍是河北省北部重镇,又是东北、内蒙与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首都北京的一个重要门户,今为历史文化名城。

发布于 2025-08-21 07:43
收藏
1
上一篇:承德避暑山庄,探寻热河的历史渊源,揭秘“热河”的神秘面纱 下一篇:热河省区划调整揭秘,曾管理20县,一分为三的背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