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电影于今年4月底5月初在内地、香港上映,影片反响不错,票房也不错。
但给我更深触动的倒不是电影,而是电影讲述的真人真事。

看过电影才知道,原来香港著名的湾仔码头水饺,也是来自北方,来自河南的隔壁山东。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来自山东青岛的臧姑娘(臧健和),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去泰国与夫家团聚,却发现丈夫已经娶了其他女人。
臧姑娘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带着女儿毅然离开,流落在香港。
刚到香港,母女三人没有身份,东躲西藏,最后在市区一处杂居的出租房栖息下来。
臧姑娘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女儿艰难生活,先是在餐厅打黑工,后给人家当护工。
生活的艰辛,不易,令人动容。

看过这部电影,也许每个人都会觉得当下的自己挺幸福,应该知足。
苦难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对着苦难自我反思,平时的一些沟沟坎坎、磕磕碰碰,也许就不算什么了。
建议大家有空都看看这部电影,相信很多观众通过这部电影,生活态度和内心世界会有一番洗涤。

香港书展前夜,闷热的傍晚,在会展中心踩完点,返回会展地铁站时,看到不远处灯火阑珊的湾仔码头。

这个平时熟视无睹的地方,因为《水饺皇后》这部电影,我要去走走看看。
沿着楼宇间的连廊,五分钟就来到位于维港岸边的码头。

这是个老码头,虽然外围海滨进行整修,有不错的海滨步道,进入码头内部,设施依然很陈旧,陈旧得很容易让人想起臧姑娘在这里摆水饺摊的上世纪70年代。
码头分为上下两层,二层是一家海景餐厅。二层之上好像还有一层,有楼梯通上去,但楼梯封闭,不知上面是什么。
一层是码头的主体,长长的走廊尽头是客运码头检票闸口,从这个码头可以乘坐天星小轮去往对岸的尖沙咀。
来乘船的人不少,有市民,有游客,还有像我这样东张西望,随便逛逛的。

走廊两侧,摆着一些自动售货机,基本没什么店铺,只有一家士多店兼小吃店,店名叫苏小妹。
店中只有一个小妹在打理,有鱼丸、快食面售卖,没有水饺,更没有现包的水饺。
这是一家固定的店铺,比起当年“走鬼”的臧姑娘要强多了。
臧姑娘当年推着水饺摊车,在人来人往的码头,现包现煮现卖,艰难地做着一份小生意。时不时有警察来驱赶,有黑社会来勒索。
面对生活的重重困境,她凭借坚韧与智慧将街头小摊发展为国际品牌,最终实现从底层妇女到“水饺皇后”的逆袭。
生活虽艰难,尚有温情在,有好心邻居帮她,有报社记者帮她,电影镜头中还出现了《香港商报》。

抓小贩的警察也会偷偷帮她,最后连收保护费的黑道大哥,也对臧姑娘的艰辛和执着肃然起敬。
《水饺皇后》的感人之处是香港旧日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还有那一代人为生活挣扎拼搏,坚持到底去完成目标的精神。

没有如臧姑娘那一代人这种精神,也许便成就不了香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的成功故事。
今天的香港,情况比当年好多了,但我们是不是要反思一下,那一代人的努力执着、奋力打拼的精神面貌还存在几多。
臧姑娘的成功创业,说明只要全力拼搏,坚韧不拔,机会就不会从身边擦肩而过。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问题和挑战,要迎难而上,更要有拼劲和决心。
纵观今天香港,我们多么希望埋头实干的人多些,赶场做秀讲空话的少些。
建议大家都去看看《水饺皇后》,看完电影再来湾仔码头走走。
作者 | 观塘君来源 | 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