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沟通,心桥通非洲——走进北外非洲本土语言专业

母语沟通,心桥通非洲——走进北外非洲本土语言专业"/

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标题,充满了文化敏感性和深度。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标题,构建一篇关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非洲本土语言专业的探访报道或深度文章。
---
"文章标题:若你用对方的母语交流,走进的是他的内心——探访北外非洲本土语言专业"
"引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而母语,更是连接灵魂的纽带。” 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深刻揭示了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BFSU),有一群年轻的学者和未来外交官,他们正致力于学习一门门鲜为人知的非洲本土语言。北外的非洲本土语言专业,不仅传授语言技能,更承载着一种信念:"若你用对方的母语交流,走进的是他的内心。" 在这里,我们探访了这个充满挑战与魅力的专业,探寻语言背后的文化深度与时代意义。
"一、为何是非洲本土语言?—— 打开世界新窗口"
北外的非洲本土语言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非洲多种主要语言进行交流、翻译、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为什么是非洲?北外非洲语言文化学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非洲大陆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资源,是全球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殖民历史、发展差距以及语言障碍,许多非洲国家的声音未能充分被世界听见。
“学习非洲本土语言,就是打开一扇通往

相关内容: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阎鼓润、肖玖阳、孙毅)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的祖鲁语外教穆苏里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林谧”,但是他的课堂并不“静谧”。这位南非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和学生频繁地互动,同学们也早已习惯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

祖鲁语是南非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南非第一大民族语言,母语使用人口超1100万。据了解,像祖鲁语这样的非洲本土语言,北外获批建设二十种,是国内教授非洲语言种类最多的院校。

9月25日,80周年校庆标语装饰的北外校园。新华社记者 肖玖阳 摄

今年是北京外国语大学80周年校庆,也是亚洲学院、非洲学院60年院庆。北外非洲语言教学起始于1961开设的斯瓦希里语专业。2019年,原北外亚非学院扩建,非洲学院成立,致力于推进非洲非通用语种建设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工作,同时坚持培养复语复合型的知非友非人才。

2018年,北外招收了国内第一届祖鲁语本科生,如今这9名学生已经进入大四,即将毕业。“当时我是觉得选一门比较稀缺的语言作为专业会好一些。”祖鲁语班的班长刘逸中说,这名山东小伙已经被保送北外攻读非洲语言文学研究生。

“我觉得祖鲁语是一门有意思的语言,比方说‘我喜欢你’这四个中文字,在祖鲁语里用一个词就能表达,南非朋友听到中国学生说他们的母语,会感到非常激动和惊讶。”刘逸中说。

11月17日,北外阿姆哈拉语外教加布雷在给中国学生上课。新华社记者 肖玖阳 摄

同样未曾设想过自己的民族语言被中国学生当成专业在学习的还有北外阿姆哈拉语外教加布雷,回忆起接到这份教职工作时的心情,她的第一反应是惊讶。

“中国学生都非常勤奋,愿意刻苦钻研。”加布雷说。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阿姆哈拉语这门埃塞俄比亚主流语言背后的文化,加布雷会在课堂上分享当地社会生活,还会学生到家里做客,品尝地道的非洲美食。

“我们的外教有一次亲手做了埃塞的国菜‘英吉拉’,还一个个喂给我们吃。”阿姆哈拉语班的大二学生林之园回忆说,“通过学习阿姆哈拉语,现在我对非洲的印象也有所变化。正如我的老师所说,非洲语言文化的学习者都会有一种‘非洲情结’,会想要前往非洲与当地人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

斯瓦西里语专业学生李明睿去过非洲,“我觉得非洲的风光很美,自然资源丰富,我国与非洲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学习了斯瓦西里语这门东非的本土语言以后,我愿意将来去非洲工作,为国家的对非事业作出贡献。”

11月17日,北外祖鲁语外教穆苏里在课堂上。新华社记者 肖玖阳 摄

在非洲学院院长李洪峰看来,中国老一辈非洲本土语言教育工作者为学院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中非合作论坛的创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新一代非洲本土语言专业师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培养具备良好对外传播能力的优秀非洲本土语言人才将为中非合作发展添砖加瓦,真正架起中非民心交往的桥梁。”李洪峰说。

“我认为像祖鲁语这样的非洲本土语言在中非的交流中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言,若你用对方的母语交流,走进的是他的内心。我希望将来能运用祖鲁语为中非之间的交流合作尽一份力。”刘逸中说。

发布于 2025-08-20 20:57
收藏
1
上一篇:“彩虹之国”南非共和国,探索其独特新闻背景与多元文化魅力 下一篇:云旅游,在音乐旋律中,领略南非迷人风光与多元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