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借灵名,齐云山史话,探寻齐云山上的神秘灵验往事

山借灵名,齐云山史话,探寻齐云山上的神秘灵验往事"/

齐云山,又名白岳,自古便是江南著名的道教圣地,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仙山”之美誉。其“灵”不仅在于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悠久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无数关于“灵验”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或关乎神迹,或关乎人事,共同编织了齐云山神秘而庄严的信仰色彩。
以下是一些齐云山史上的“灵验事儿”传说:
1. "天开神秀,自然奇观" "仙人桥(天开岩)":位于天开岩景区,两崖峭壁对峙,中间有一块巨石横跨其间,形成天然石桥,仅容一人通过。传说这是仙人开凿而成,能通过此桥者,有福报。桥下是深谷,行走其上需凭信念和胆识,其险峻也为其增添了几分灵气。 "飞来石":散落在山上各处形态奇特的巨石,如卧龙、金鸡啄食等。传说它们是仙人遗落或飞来的宝物,具有镇压山妖、保佑一方的作用。这些“天外之物”增添了山的神秘感。
2. "洞天福地,神光显现" "天池峰(玉京峰)":齐云山最高峰

相关内容:

道教崇山,良以山灵有验,与道合真。神仙隐显处,云蒸霞蔚,瑞兆十方。皖南就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名山——齐云山,古称白岳,因“一石插天,高与云齐,谓之齐云”,位于休宁县齐云山镇横江桥畔,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丹霞地貌以及三教文化于一体的山岳风景名山。“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飞瀑珠帘以及独特的丹霞直冒和田园风光构成了齐云山丰富多彩的自热景观,尤其是三教文化中的道教文化,更为其增添了无穷的文化厚度,且使之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鹤鸣山并列成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如此,齐云山的道教文化中自然就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灵验故事,志书点滴载诸甚多 。

一 真武大帝神像

齐云山·太素宫真武大帝神像

相传真武大帝神像由百鸟衔泥塑立而成,史书记载,“齐云山肇自宋初真武化身百鸟,衔泥塑立神像,显应于昭,常经水火、迅雷、烈风、崖石、屋宇崩摧,神像不动,迄今数百余年,金容如始,凡肴难加,四方士民遇蝗灾、旱涝、缴福求嗣,有祷即应。” 南宋1266年真武大帝所在的佑圣真武祠因几次水灾却“圣像俨然”而受到朝廷册封。此后,齐云山道教香火日盛,四方信徒和香客纷至沓来。

二 明世宗求子嗣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世宗朱厚熜笃信仙术,因无子嗣,得近臣徽州婺源籍汪铉进言,家乡白岳山真武观真武神灵验非常,于是秘派其前往替世宗祈嗣,不久果得一子,故“敕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御题‘齐云山’山额,免征所余香钱”,同时授命正一道天使到齐云山,建醮祈祀,宣扬秘典,宫观祠院规模大成。齐云山道教发展至鼎盛时期。

三天然太极图

齐云山·天然太极图

齐云山下的横江水流过山根处,浑不经意的拐了个S弯,天然切分出阴阳,而对河两个村舍恰点成了阴阳鱼眼,巧夺天工般地成就了一副 “天然太极图”。相传此图未成之时,齐云道运不兴。到了明代,百姓建新居。无意之中点上了鱼眼,激活了阴阳二气,一个完整的太极图形成。道教巨擘张三丰真人晚年选中了这处天然太极与道家山水的完美融合的福地,后于此羽化成仙。

四 小壶天灵飞之术

齐云山·小壶天

齐云山月华街有一名胜“小壶天”,取道教神仙“壶公”以及它的地形而命名的。该地绝崖峭壁,毫无遮挡,在此处观景,齐云山风光尽收眼底,但是其下面万丈深渊,传说该处是神仙飞升之所。相传明朝时,浙江淳安敬香童子在“小壶天”观赏风景时,被一阵山风刮下,跌落百尺危岩却没有任何伤痕,皆因当时有位道士恰好在颂念《灵飞经》求道益命使童子附有“灵飞之术”故分毫未伤。

五 太素宫正殿的麻布大鼓

太素宫是齐云山的主要道观之一,所奉真武神灵应昭著。相传海瑞闻齐云山圣帝之灵,前来进香,来时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行至一天门石阶前,忽然狂风大作无法前行。后经道人点破,原来真武大帝嫌海公脚上的皮靴是荤的,所以发怒。海公不得己,背靴登山,方才雨过天晴。海瑞一干人进得大殿,看见殿右鼓架上有八尺牛皮大鼓一面,心生气愤,不由辩到:“神明原来也不公正!”谁知话音未落,一声巨响,鼓面破裂。从此后,齐云正殿的大鼓都用麻布蒙制。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不仅继承了道教灵验的优良传统,而且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向往。在历代志书以及民间传说载录中,对于这样一座充满故事、充满文化、充满灵气的仙山,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齐云山人的骄傲与自豪。

发布于 2025-08-20 13:42
收藏
1
上一篇:山借灵名,探寻齐云山史上的神秘灵验奇闻 下一篇:揭秘碣石玄武山,独家授权探秘其灵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