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a0gDhfXKRHEjqC5AO6R0pRQnABLzbB/7xZ2RtmAR+U=么乏味,却忘了是你亲手把所有新鲜的、热爱的元素排除在了外面。既然你当年追求性价比,把所有的不安定因素统统割舍掉,多年后就别再费解,那终究意难平的是什么。我特别讨厌“性价比”这个词。很多人提到的所谓“性价比”,无非就是赚到的比付出的多,我们把占来的这点小便宜,称之为性价比。近来最令我动容的,是我高中旧友的故事。他本来西装革履地在金融中心上班,突然有一天告诉我们他辞职了,即将出国去某音乐学院进修。见我们都觉得诧异,他才稍显羞赧地解释:他从两年前就组乐队玩,现在不满足于当爱好了,想把它变成事业。我们劝他:“也不要急着辞职,可以请个长假,至少保留个位置,万一你以后想回来呢。”他笑得很腼腆,像一个被抓到小辫子的孩子。他说不必啦,他很多次见客户、开项目会的间隙,脑子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某段旋律,然后脚就开始打拍子。他说,再勉强留在这里,对老板不公平,对他自己也不负责。“没什么万一的,大不了我一辈子都是个默默无闻的音乐人。但至少我一直跟喜欢的东西在一起。”他出国前夕,我去看了一场他们乐队的表演。坦白说,以我有限的艺术眼光看,我朋友算不上才华横溢。但看得出来,他比从前快乐,演出结束后跟我们聊排练和演出的故事时,他的眼里有光。出国后他好像真是个默默无闻的音乐人。但看他偶爾发的照片,咧着嘴在大笑,神情清澈又顽皮。我想他应该真的很快乐。他以前出去度假,也只会发一张酒店照片加定位,简直像工作汇报。现在他身上任何可以标识身份的配饰都没了,可他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身体里鼓满了热忱。我们私下还是觉得他亏了。尤其是听说谁又换车的时候,或者谁干脆换了老婆的时候,都会略带嘲笑地讲起他。我们叫他“流落海外的人民艺术家”。可是我们又都偷偷摸摸地在羡慕他,笑称他是现实中的堂吉诃德。要怎么才算“赚”呢?除了更旖旎的感官享受,有没有一种“赢”,纯粹就是尽了兴?听来有些“中二”对吗?只执拗地要自己想要的,不理会他人眼里什么是好的。如果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就是所谓的“中二病”的话,我希望自己永不痊愈。人生在某种意义上,总是公平的,一辈子追求性价比的人,很难碰上真正的心动时刻。他们不知道除了“凑合”,还有“惊艳”,除了“划算”,还有“甘愿”,除了“均衡利弊”,还有“赴汤蹈火”。今天给大家推荐的音乐剧,就是《我,堂吉诃德》。剧中的堂吉诃德,放在现实生活里简直可笑,破衣烂衫,愁容满面,他熟读乃至倒背如流了古往今来的骑士小说,决定行遍天下,匡扶正义。虽然堂吉诃德被漫画式的笔调描绘成一个可笑的人物,但我仍然很喜欢他。或许是因为他身上过时的骑士精神,或许是那种“我追求我的,你不必理解”的任性,和对浪漫理想主义的追求。他干尽了荒唐事,持长矛和风车搏斗,把满脸雀斑的乡村姑娘当成举世无双的美人来拯救,可是他最可爱的地方在于,当别人奚落他的时候,他能一脸坦荡地说:“上天让我生在一个铁的时代,就是要让我召回一个金子的时代,也就是黄金时代。”他一生没做成什么大事,但我觉得他活得很值。因为性价比最高的活法,其实是“我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