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德国街头还有人拿纸币糊墙,一年后工厂烟囱却重新冒烟,这钱到底从哪儿蹦出来的?
说穿了,就是“借、抢、骗”三板斧。

第一板斧最显眼:修。
政府甩开膀子修高速、修电站,砖头一响,黄金万两。
工人领了工资就去买面包,面包店老板又去买面粉,死循环一下就转活了。
失业率从三成掉到几乎看不见,听着像神话,其实就是国家当最大包工头。

第二板斧藏在账本里:欠。
银行被按着头买国债,老百姓存折里的钱也被悄悄划走。
1933到1939年,政府花了1010亿,只挣回620亿,中间380亿的大窟窿压根没打算还。
跟刷爆信用卡买别墅一个路数,账单留给后来人。

第三板斧最脏:抢。
犹太人的商店、工厂、房产被一张行政令抄家。
到1939年,光这一项就给国库塞了100多亿马克,相当于战争预算的三分之一。
这不是经济奇迹,是明火执仗。

外面也没闲着。
美国银行家怕德国真崩了,赶紧再借330亿;
苏联偷偷运来石油和粮食换机器;
东南欧小国被双边贸易绑住,成了德国的后院仓库。

热闹到1939年,德国看着像满血复活,其实全靠打点滴。
债台高筑、血债累累,连油箱都是借的。
1945年一输,所有账单一起爆炸,留下的废墟比1933年还惨。
简单说,那不是经济复苏,是回光返照。
烟花开得越大,灰烬越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