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巨轮全新升级,震撼重装扬帆出海
“超级巨轮重装出海”这个说法,描绘了一幅雄伟壮观的画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超级巨轮 (Chāojí Jùlún - Super Container Ship):"
指的是那些尺寸极其庞大、载重量惊人的集装箱船。
它们通常拥有数十万载重吨,甲板面积广阔,可以同时容纳成千上万个标准集装箱。
代表了现代造船工业和全球海运业的顶尖水平。
2. "重装 (Chóngzhuāng - Fully Loaded / Heavy Payload):"
意味着这艘巨轮的货舱和甲板都被货物填满,承载着大量的货物。
“重装”不仅指物理上的重量,也可能暗示着这艘船的任务重要,或者装载的是高价值或关键的货物。
这也意味着它即将开始一次长途的、繁忙的运输任务。
3. "出海 (Chūhǎi - Set Sail / Go to Sea):"
指巨轮完成最后的准备和检查后,离开港口,驶入大海。
这是它执行运输任务的开始,将跨越广阔的海洋,前往世界各地的目的地。
"总结来说,“超级巨轮重装出海”可以理解为:"
一艘体型庞大、装载满货物的巨型集装箱船
相关内容:
船队综合运力世界第一,干散货自有船队运力、油轮运力、杂货特种船队运力分别都是世界第一;在全球投资运营码头46个,营运中泊位171个,集装箱年处理能力近9000万标箱,集装箱总吞吐量世界第二;全球船舶燃料销量超过2500万吨,世界第二……自今年2月18日中远、中海两大集团实施重组以来,新成立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成为全球运力规模最大的综合航运公司,规模优势和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今年1—6月,新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910亿元,利润91.74亿元,初步体现了改革效应。
实现“1+1>2”,协同效应正全面发挥
改革重组,对于中国航运行业有何意义?给中远和中海带来了什么?
据介绍,重组之前,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均拥有集装箱、油轮、散货等主船队,并配置物流、码头、修造船等延伸板块,业务重叠,产业布局、业务架构和经营模式雷同。国际航运市场陷入低迷,更是造成双双“大而不强”。重组使得集团规模一举做大。之前,中远和中海两家的集装箱运输业务分别排名全球第六和第七;重组后,中远海运的集装箱船队运力规模达到158万标箱,全球排名第四,大大缩短了与全球集装箱班轮公司第一梯队的距离。
“规模不是重组整合的最终目的。面对全球航运业的兼并重组大潮,中远海运集团将以规模为基础,深入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创造和经济效益。”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许立荣表示。
正如许立荣所言,重组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实现了“1+1>2”。新集团通过整合两方资源,对船队、网络、产品、成本、营销、人才等进行集约化管理,使得内生增长、资源配置、市场开拓、全球化布局等能力显著增强。
——业务结构趋于合理。
重组,不仅仅是规模上的合并,还是深层次的优化业务布局,对未来抵御航运市场周期性波动风险将起到积极作用。在新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下,中远海运的码头与集装箱运输划入了一个事业群,并明确“以码头为点,以航线为线,以集运和物流为面,共同打造全球服务网络”。由此,集运和码头两个板块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配合发展。新集团还融合了原中远、中海两大集团旗下的优质金融资产,打造了“航运+金融”的业务发展模式,实现战略转型。
——运营成本有效降低。
重组之后,中远海运以深化改革为契机,通过资源优化、集中采购等举措积极推动企业降成本。今年1—9月,集团营业成本1354.39亿元,同比减少180.79亿元,降幅11.78%。3月1日至今,集运业务平均单箱网络成本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1%,散运业务运输成本同比下降15.7%。重组还使统筹规划得以加强,从计划管理层面减少重复投资,经过梳理,新集团共压缩可能涉及重复投资的计划约40亿元。新集团还快速推进了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中远海运141项低效无效资产已处置完毕89项。
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影响力提升
6月26日,巴拿马运河新船闸正式开通,“中远海运巴拿马”轮成为首艘通过新船闸的新巴拿马型船舶,被载入国际航运史册;8月10日,与希腊共和国发展基金签署了“比雷埃夫斯港务局多数股权交易完成备忘录”,正式接管了比港港务局的经营;9月28日,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港务局签署特许经营权协议,共同合资经营阿布扎比哈里发港二期集装箱码头;10月12日,收购意大利瓦多码头40%的股份……重组之后,中远海运在全球航运舞台上频频施展拳脚,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集装箱航运实力显著增强。中远海运集运与法国达飞、东方海外、长荣集团组成了新的集装箱运输联盟“海洋联盟”,成为全球集装箱航运三大联盟之一,与由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组成的“2M”形成有力抗衡。目前,中远海运已经开通了远东至欧洲、远东至地中海、远东至黑海、远东至中东、远东至红海等多条班轮航线,年运量达300余万标箱。
全球码头资源配置能力进步明显。新集团成立后,与和记黄埔签署了合资经营荷兰鹿特丹港EUROMAX集装箱码头的协议,收购码头35%股权;与希腊共和国资产发展基金合作,签署了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PPA)股权转让协议,收购PPA67%股权,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落地。目前中远海运在全球投资经营的11个海外码头大多分布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已覆盖新加坡、比利时、荷兰、德国、希腊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1日 02 版)
——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引起热烈反响
2016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11月19日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的主旨演讲,引起国际人士热烈反响和共鸣。开放型经济、联动发展、伙伴关系、命运共同体……这些关键词被人们反复提起,他们最终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带来巨大机遇。
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实现共赢和共享发展
在本次利马会议上,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备受关注。“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是事关亚太长远繁荣的战略举措,工商界朋友称之为‘亚太经合组织之梦’。”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性,并指出“要重振贸易和投资的引擎作用,增强自由贸易安排开放性和包容性,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卡洛斯·阿基诺非常赞同习近平主席的观点。他认为,亚太自贸区建设将使APEC成员间的贸易和资金流动更加便利,同时,一个大的一体化市场使得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并将降低相关成本。
泰国《曼谷邮报》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表明:中国强调开放型经济,会更加开放,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并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亚太自贸区等多边贸易机制合作,这将大大有利于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
“互联互通是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联动发展的基础前提。”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观点,秘鲁太平洋大学APEC研究中心研究员费南多·维吉尔非常赞同。他告诉记者,互联互通并不抽象,其根本在于制定通行的标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插座,其制式五花八门,标准各不相同,成了横亘在不同国家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最好的“转换插头”,是在双方共同关注的领域,共同推动标准的协调一致,减少和消除贸易壁垒。
3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实现共赢和共享发展。截至目前,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恩里克·吉本斯是此次工商咨询理事会的代表之一,他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印象深刻,尤其羡慕因“一带一路”建设而形成的志同道合、互信友好、充满活力的“朋友圈”。吉本斯告诉本报记者,亚太自贸区建设谋求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将为亚太开放型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秘鲁驻华大使卡洛斯·卡普纳伊指出,秘鲁希望借助中国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他认为,中国在帮助拉美实现互联互通方面大有可为。
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带动亚太和全球经济增长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力带动了亚太和全球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间,中国为全球经济贡献了接近40%的增量,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坚定信心、主动调整,经济增速仍然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就中国当前经济态势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精辟阐述,用事实说话,以数字证明,展示中国自信,传递发展信心。
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主席查尔斯·莫里森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仍然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对于世界来说很有帮助。
秘鲁太平洋大学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安吉尔·马丁内斯关注中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她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巨大机遇,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表明,中国愿与世界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这是亚太国家希望看到的。
路易斯·莱卡瓦伦是秘鲁一家科技公司负责人。今年9月他随总统库琴斯基访华时有幸见到习近平主席,此次在秘鲁再次见到习近平主席让他感到格外亲切。莱卡瓦伦对本报记者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激动人心,尤其是关于“促进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的观点让他深受触动。“亚太发展到今天,每迈出一步都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秘鲁的发展也应如此。我们希望同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合作,推动秘鲁相关产业和产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拓展秘鲁企业的发展新空间。”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秘鲁出版集团董事会主席卡洛斯·古铁雷斯很喜欢习近平主席讲话中使用的地瓜的比喻。他期待始终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的中国,为秘鲁、为拉美、为亚太、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人民日报赴秘鲁特派记者 王海林 陈效卫)
(人民日报利马11月2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1日 03 版)
不远万里,赴秘鲁首都利马之约,中国同亚太伙伴锁定共同目标——探讨推进亚太发展思路和举措。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2016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的主旨演讲。精辟深刻的论述和高屋建瓴的主张,立足现实、回应关切、传递信心,全场热烈的掌声呼应心声。
世界经济充满挑战,亚太经济面临诸多现实和潜在困难与风险——多边贸易体制发展面临瓶颈、区域经济合作碎片化、改革创新动力不足……面对重重挑战与道道难关,处于发展关键当口的亚太地区究竟如何把握航向?如何做到不让任何因素干扰亚太发展进程?亚太大家庭需要明确答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提出的主张、展示的决心是世界的焦点,如同英国路透社一篇报道所写到的:“在西方反全球化之风日甚的当下,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期待中国展现领导力。”
“作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亚太要勇于担当,发挥引领作用,采取有力协调行动,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道路。”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以“四个促进”指明了行动方向——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促进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
读中国主张,更见中国行动。至2016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走过了25年历程。中国同亚太伙伴共同走出了一条聚焦发展、共谋繁荣之路,一条持续开放、深度融合之路,一条锐意进取、勇敢创新之路,一条互敬互助、共同发展之路。以实现亚太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中国是满怀诚意、积极行动的力量。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在北京启动了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迈出历史性一步。根据相关路线图,今年完成对亚太自由贸易区的集体战略研究并向领导人提交报告。
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是工商界朋友心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之梦”,是重振贸易和投资的引擎作用、增强自贸安排开放性和包容性、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我们要坚定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亚太开放型经济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主席在利马作出的郑重宣示,令工商界人士倍感振奋。现场聆听演讲的新西兰恒天然合作集团董事长马尔科姆·贝利之言代表了亚太地区企业家的共同感受——“习近平主席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这将是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方向。”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作“地瓜”之喻,更让拉美企业家心领神会。这种原产于拉美的物种,纵然其藤蔓伸往四面八方,但其块茎却始终长在根基位置。托物言志,习近平主席让世界明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亚太国家共同发展,为本地区人民创造更多机遇”。
两年前北京雁栖湖畔植下的“亚太伙伴林”正在茁壮成长。作为绝大多数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主要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的中国,珍重亚太伙伴关系重要纽带,遵循构建亚太伙伴关系的指导原则,秉持亚太伙伴关系理念……中国的主张和行动,正是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体现和垂范,让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光芒照射四方,为亚太共同发展繁荣注入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