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媒体报道中经常出现 “寡头 ”(乌克兰语 onirapx,俄语 onHrapx)一词 ,所谓 “寡头”,专指控制乌克兰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工业大鳄。
乌克兰的寡头们不仅是富可敌国的商人,也是深度的政治参与者,他们不仅把控着乌克兰的重要经济部门,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财富,还左右着国家政局的走向。

乌克兰寡头是如何产生的?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进入了长达3年的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向独立国家转变的过渡期。在这段时期内,乌克兰在政治、外交、军队、法律和经济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重建国家制度,实现国家真正独立。
在国家制度重建的过程中,乌克兰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效仿西方,尤其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在经济改革方面,乌克兰采用了由美国人于1989年提出的“华盛顿共识” (Washington Consensus)。这个共识的核心就是:推行自由化、市场化的经济体制。
因此,乌克兰的经济改革基本方向就是:从公有制的计划经济,转型为私有制的市场经济。
1991-1994年三年间,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通过了约400部法律,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土地法》(该法律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关于国有资产私有化的法律》、《关于国有中小公司私有化的规定》和《国家经济政策基础》等,大致确定了经济改革的方向。(“华盛顿共识”一共有10条,其中有一条就是国有企业私有化,还有一条是保护私人财产权)
1994年库奇马上台后,开始大规模落实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其中国有企业私有化是一个重头戏。在库奇马担任总统期间(1994.7-2005.1),超10万家国有企业被私有化,到库奇马卸任前夕,乌克兰私营经济占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的70%。而正是在库奇马的主政下,“滋养”出了一批寡头集团。

(库奇马,执政乌克兰近十年,为乌独立以来掌权时间最长的总统,图片来自Wiki)
从1995年开始,乌克兰政府向其约5000万国民免费发放了4600多万张私有化证券(分为财产券、住房券及补偿券),这些私有化券可以用来购买拍卖的国有企业股权,换句话说:人人都能分得私有化的一杯羹。
然而,在私有化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事态发展,绝非是“一人买一股”那么简单。由于人们对风险厌恶的不同偏好(普通人一般都想过安稳日子,不太愿意冒险一搏;而社会精英通常追求高风险高回报),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和法律的漏洞,这些私有化证券很容易就被转售给掌握信息和资金优势的精英群体。因此,在私有化证券发放不久后,原国有企业管理层和一部分官僚阶层便大量低价收购普通民众手中的私有化证券,最终以极低价格获得国有企业的控制权,这些精英将国家危机转化为个人的人生机遇,摇身一变,成为了私营企业的大老板。
在1998年时,乌克兰私有化工业企业中17.5%的股份属于企业管理人员,另外47%的股份属于受雇工人,这个比例超过了同一时期的俄罗斯。而实际上,企业管理者控制了工人股份的很大一部分。
在库奇马执政期间,还出现了明显的资本与权力勾结(通常称官商勾结,形成权贵群体)的情况,这加速了国有企业被寡头侵吞。例如,2004年6月,在库奇马的推动下,乌克兰政府同意将当时该国最大的冶金钢铁企业——克里沃罗什钢铁厂,以8.04亿美元的极低价格“贱卖”93.02%的股权给“乌克兰钢铁投资联盟”集团,这个集团由两个人联合控制,一个叫里纳特·艾哈迈托夫,另一个叫维克多·平丘克,两个人都是乌克兰的顶级富豪,都是著名的寡头大鳄,而且后者平丘克竟然还是库奇马的女婿。
库奇马于2005年1月卸任,几个月后,《福布斯》杂志当年公布的2005年全球亿万富豪榜(身价超10亿美元的富豪)中,第一次出现了乌克兰富豪的名字:一个是艾哈迈托夫,以24亿美元排在第258位,另一个就是平丘克,以13亿美元排在第507位。你说巧不巧!

(里纳特·艾哈迈托夫,长居乌克兰首富之位,据说有黑手党背景,但从未被指控犯罪,图片来自《福布斯》)

(维克多·平丘克,库奇马的女婿,1998-2006年连续两届担任乌克兰议会最高拉达议员,图片来自《福布斯》)
更有意思的是,库奇马卸任后,乌克兰政府又声称克里沃罗什钢铁厂的出售价格被严重低估,必须归还国有,并重新出售股权。随后,乌克兰政府还真的收回了那93.02%的股权,并在2005年10月,以48亿美元的价格将这93.02%的股权卖给了国际钢铁巨鳄米塔尔集团(Mittal Steel)。8亿和48亿的差距,可见当时克里沃罗什钢铁厂卖给两个寡头大鳄时,有“多贱卖”!
此外,在库奇马执政期间,寡头还获得了政府的一些特殊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并获得商业垄断政策支持。比如,乌克兰能源寡头伊霍尔·科洛莫伊斯基通过与库奇马进行交易,获得国有控股的乌克兰天然气公司(NAFTOGAS)的经营控制权,垄断了天然气进口权。他经营该公司期间,长期不分红,而且还经常获得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

(伊霍尔·科洛莫伊斯基,曾担任过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州长,图片来自《福布斯》)
乌克兰所谓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既是一次经济改革,也是一次不公平的财富分配,这一改革并未普惠众生,普通的劳工阶层并未从中获益,而有背景、有关系、有人脉的企业管理层和部分官员则鲸吞下巨量国家公有资产,由而衍生出了寡头利益集团。
乌克兰科学院院士尤里帕霍莫夫指出: 在乌克兰经济转型之初,改革者已经预见到一个掠夺时代的到来,他们以消灭苏联制度为借口,肆意瓜分苏联时期遗留下的国有资产。
继库奇马之后,乌克兰历经尤先科、亚努科维奇、波罗申科几个总统的“折腾”,寡头集团逐步壮大,在“人民公仆”总统泽连斯基上任之前,寡头势力达到巅峰,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媒体舆论,几乎都置于寡头们的控制之下。
金钱渗透权力:腐败丛生、寡头政治
当资本与权力勾结时,便会滋生腐败,当资本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商人干政,形成寡头政治。
在乌克兰私有化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人通过权势和关系网寻租发家致富,成为既得利益者,一旦成为既得利益者后,便会通过金钱的力量来干预政治(排挤不利于自己的政客和政策,扶持利于自己的政客和政策),以此维护并扩大自身利益。
那乌克兰的寡头干政到底有多严重呢?这些寡头们不仅利用金钱来拉拢官员,还操纵国家选举,他们还直接参政,其中有的是政党组织者、有的是拉达议员 、有的是政府要员。而且,这些寡头因利益分歧,也会相互通过政治手段来斗争。
比如,前乌克兰总理拉扎连科,在担任能源部长和总理期间,就利用职权大肆敛财,而给其充当“白手套”角色的就是女商人出身的尤利娅·季莫申科。1995年,拉扎连科刚当上能源部长就授意季莫申科成立“乌克兰统一能源公司”,随后,季莫申科在拉扎连科的扶植下,垄断了天然气供应,获取暴利,而这位女商人也被冠上了“天然气女王”的称号。同时,作为利益交换,季莫申科也向拉扎连科的海外账户转移了大量的贪腐资金。后来,拉扎连科的贪污引发民愤,库奇马于1997年将其解职,随后不久,拉扎连科又被以贪污滥用职权的罪名起诉。再后来,他逃到海外,结果在美国被判了9年监禁。2012年11月,他在美国出狱,此后定居美国。

(拉扎连科,乌克兰最有名的已公开贪腐政客,图片来自Politics)
而那位靠充当“白手套”发家的“天然气女王”季莫申科,在积累的雄厚的资本后,也毅然踏上了从政之路。1997年,她当选为乌克兰议员,此后她又成立了自己的政党,1999年12月,她坐上了乌克兰副总理之位,主管能源部门的工作。季莫申科当了副总理不久后,因其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触动了其他寡头的利益而被库奇马解职,紧接着,季莫申科还被乌克兰总检察机关指控在1995年至1997年间(当时她还是商人)伪造海关文件和走私天然气,罪名为走私、行贿、偷漏税,她因而被捕入狱。可奇怪的是,季莫申科在监狱中仅呆了42天,就被无罪释放,指控也被撤销。

(尤利娅·季莫申科,乌克兰的“天然气女王”,图片来自wiki)
对于此风波,季莫申科认为是库奇马是幕后操手,从此便走向了库奇马的对立面。她曾还要求举办全民公投弹劾库奇马。
2004年至2015年初乌克兰发生了著名“橙色革命”,季莫申科就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也是靠这场运动,季莫申科成功登上了总理之位,也是乌首位女总理。此后她还两度出任总理,在政坛上被冠以“乌克兰铁娘子”的头衔。不过,2011年10月时,她因担任总理期间滥用职权而被判了7年,然而,神奇的事再一次出现:2014年2月,随着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仅在狱中呆了不到3年的季莫申科竟然又被无罪释放!对于一个高级别官员,入狱和释放可以如此“随意”,可想而知,这个国家都是被一些什么样的政客控制着。
说完季莫申科,就不得不说说亚努科维奇,正是后者把前者送进监狱的。亚努科维奇于2010年2月当选为乌克兰总统,在当总统之前,他还当过两任总理。在执政期间,他将国有企业乌克兰电信(Ukrtelecom)的92.9%股权以105亿格里夫纳(折合美元约13亿)的低价卖给了奥地利投资公司EPIC(以国际招标形式拍卖,当时EPIC成为唯一的合格竞拍者),而当时Ukrtelecom在资本市场的估值高达20亿至40亿欧元,一时间,西方媒体质疑,这场私有化收购背后的操作者就是乌克兰寡头,EPIC不过是一颗代理棋子而已。果不其然,这场收购案不久后,乌克兰寡头艾哈迈托夫便宣布收购奥地利EPIC,Ukrtelecom又被寡头低价侵吞。
此外,亚努科维奇还被媒体质疑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他不仅将亲信安排在政府机构内,其周围还聚集了一批新兴财阀。他的长子亚历山大,在他当总统期间,商业资产急剧扩大,3年内其财富增长73倍,身价达到5.1亿美元(福布斯2013年11月数据)。亚历山大旗下有一家银行,这家银行在亚努科维奇当总统前,资产仅2400万美元,到2014年1月,这家银行资产达7.7亿美元。很难想象,一个是掌管国家大权的老爹,一个是个人财富急剧膨胀的儿子,这两者之间会完全没有关系?

(亚努科维奇和他的长子亚历山大,图片来自路透社)
亚努科维奇因政变倒台后,逃亡俄罗斯,后被全球通缉,还被定了“叛国罪”。
继亚努科维奇之后,“巧克力大王”波罗申科上任总统。在从政之前,波罗申科就是一名商业寡头,其创立的“如胜”糖果公司,后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糖果制造商之一。他在1998年开始当选议员,此后还创立自己的政党,还出资支持过“橙色革命”,2009年后,他先后短暂地担任过乌克兰的外交部长、贸易与经济发展部长,直到2014年5月当选总统。
在波罗申科任总统期间,他和另一大寡头科洛莫伊斯基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当时,乌克兰政府下令要求从科洛莫伊斯基手中收回原国有企业乌克兰石油运输公司(Ukrtransnafta)的控制权和经营权,但遭到科洛莫伊斯基强烈反对,科洛莫伊斯基竟然带领一批武装人员占领了该公司在基辅的办公大楼,公开要求波罗申科收回命令。后来科洛莫伊斯基被迫逃到国外。

(彼得·波罗申科,乌克兰寡头从政的代表性人物,图片来自《福布斯》)
乌克兰的寡头政治,自库奇马以来,愈演愈烈,虽然一直都有政客在呼吁要斩断资本与政治之间的勾连,但从决定采纳西方的“华盛顿共识”那一刻开始,乌克兰的国运就注定会走上寡头干政这条不归路。
乌克兰的寡头利益集团有哪些?
乌克兰的寡头们并不是铁板一块,寡头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也是明争暗斗。正是如此,乌克兰内政始终动荡不安,政党、议会和政府时常更迭内斗,这背后就是寡头利益的角斗所致。而所谓的“橙色革命”和“广场革命”虽然都打出了清除寡头的旗号,但结果仍是寡头政治的轮回。
乌克兰的寡头集团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和地理因素。这些寡头集团按地域划分主要有:顿涅茨克-卢甘斯克集团(Donetsk - Lugansk)、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集团(Dnipropetrovsk)、波尔塔集团(Poltava)、基辅集团(Kyiv)。

(乌克兰工业经济区域分布图,图片来自Eurasian Geopolitics)
顿涅茨克-卢甘斯克集团形成于乌克兰独立初期,首席代表人物是乌克兰首富艾哈迈托夫,其余的还有:苏联时期在贸易领域掌权的鲍里斯·科列斯尼科夫,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卢甘斯克商业集团及议会地区党团领导人亚历山大·叶芙列莫夫,还有亿万富豪瓦迪姆·诺文斯基、尤里·科休克。此寡头集团是乌克兰境内最大的垄断资本集团之一,其所在地区生产全乌克兰1/3以上的工业产品。
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商业集团的代表性人物有平丘克、科洛莫伊斯基、根纳季·博戈柳博夫,还有“天然气女王”季莫申科。此寡头集团所在地区的工业产值占全乌克兰的16%。
波尔塔集团的主要成员包括科斯蒂安廷·热瓦戈、安德烈·维列夫斯基。基辅集团多次改变人员结构,集团领导人先后有维克托·梅德韦丘克和菲尔塔什。
除了一些大而稳的寡头,还有一些年轻的小寡头,1998-2002年间,乌克兰寡头名单出现一定的调整,但随后一些大寡头表现出了很大的稳定性,显示乌克兰寡头政治治理模式的持久性。
据《福布斯》报道,2021年乌克兰最富有的 100 名商人的资产总和达 445 亿美元,占2021年9月乌克兰GDP的27%。其中,前10名富豪中,大都是老面孔。


(《福布斯》2021年乌克兰前10富豪排行榜)
在不久前俄军进军乌克兰之前,乌克兰的前100名富豪,有96名都早早逃离国境,溜之大吉,剩下的4名,因为涉嫌贪腐而被迫无法离境。而留下的大量乌克兰普通民众,承受着战乱和逃难之苦。
乌克兰的寡头们富可敌国、权势滔天,经济的垄断和政治的内耗,让这个原本资源丰富、大有潜力的国家,走到如今的境地,令人叹息!
参考资料
毕洪业,乌克兰寡头政治体制:形成、特征及影响,《俄罗斯学刊》,2021
张弘,国家形态与政治转型:乌克兰政治转型三十年评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1
李秀蛟,浅析乌克兰寡头现象,《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
李秀蛟,乌克兰著名寡头及其金融工业集团,《国际研究参考》,2015
乌克兰私有化概况,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i/200210/20021000045156.shtml
备受争议的乌克兰克里沃罗什钢铁厂再私有化,
http://ua.mofcom.gov.cn/article/jmxw/200510/20051000652250.shtml
《福布斯》2021年乌克兰TOP100富豪榜,
https://forbes.ua/ratings/100-bogateyshikh-ukraintsev-2021-06052021-1536
亚努科维奇之子庞大的商业帝国受关注,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kraine-crisis-mako-business-idCNCNEA22045201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