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好啊!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这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节庆祝活动的高潮和收尾。和您聊聊元宵节那些事,很有意思!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说:
1. "名称由来与象征意义":
“元宵”这个词,最早可能和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之神)有关,太一神在正月十五祭祀。后来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
“元宵节”的“元宵”也指代节日吃的食物——元宵(北方)或汤圆(南方)。它象征着"团圆、美满"。在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寓意着家人团聚,生活甜甜蜜蜜。
2. "标志性食物——元宵/汤圆":
这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北方多称“元宵”,通常是“滚”出来的,将馅料放在糯米粉中,边摇边滚,使之成球形。
南方多称“汤圆”,通常是“包”出来的,像包饺子一样,将馅料包在糯米粉团里。
不论叫什么,甜的(芝麻、豆沙、花生、水果等)、咸的(鲜肉、虾仁等)都有,但甜味元宵/汤圆更常见,寓意生活甜蜜。
吃元宵/汤圆讲究"全家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