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系列,揭秘远支宗室、觉罗与皇族女性间的辈分之谜

清代皇族系列,揭秘远支宗室、觉罗与皇族女性间的辈分之谜"/

我们来梳理一下清代皇族中远支宗室、觉罗以及皇族女性的辈分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但很有趣的系统。
"核心概念:"
1. "宗室 (Zōngshǔ):" 指的是按父系血缘关系传承的皇室家族成员。主要分为: "近支宗室 (Jìnzhī Zōngshǔ):" 通常指与皇帝血缘关系较近的宗室,拥有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在政治上有一定地位。具体界限可能随朝代略有调整,但核心是核心皇室。 "远支宗室 (Yuǎnzhī Zōngshǔ):" 指血缘关系较远的宗室。清朝对远支宗室的管理和待遇也相对远一些,通常没有爵位或只有较低的等级,但理论上仍是皇族。 2. "觉罗 (Juéluó):" 指的是努尔哈赤(清太祖)通过母系血缘相联系的家族成员。他们并非完全按父系传承,但也是满族皇室的组成部分。觉罗的称呼后来有所变化,如“拖察”、“阿哈觉罗”等,根据其与努尔哈赤的亲疏关系和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3. "皇族女性 (Hu

相关内容:

远支宗室、觉罗以及皇族女性的辈分

清代近支宗室的钦定字辈与偏旁,已见前文叙述,接下来则叙述一下远支宗室、觉罗以及皇族女性的命名辈分问题,简要归纳为四个小问。

问:清代远支宗室和觉罗是否可以使用钦定辈分?

答:清代自从确立了钦定辈分以及钦定偏旁以来,便禁止远支宗室和觉罗使用钦定辈分以及钦定偏旁,并且把这作为区分远近、确定尊卑的一个重要手段。故而清中后期知名的远支宗室以及觉罗大臣,如礼亲王世铎、大学士麟书、总督伊里布等人,均不使用钦定字辈和偏旁。

但是,随着清代后期皇族控制力的减弱,在同光时期,清代远支宗室和觉罗中,出现了一种“假性钦定字辈”的情况,如将钦定字辈内的“溥”字辈,化成“普”、“浦”等字,将钦定字辈内的“毓”字辈,化成“玉”、“裕”等字,都是常见的方法。如二祖刘阐脉下觉罗,相当于钦定字辈溥字辈一辈内便有普连、普寿兄弟,以及普泰、普裕等人。到了再往后的光宣时期,远支宗室和觉罗里则出现了“明目张胆”使用钦定字辈的情况,如同样是二祖刘阐脉下觉罗,也有溥山、溥林兄弟,他们便是民国初期生人,直接使用了钦定字辈。而在这个时期,只要不跟近派宗支内重要人物重名,一般也不会有人管这个事情。到了民国以后,清代远支宗室和觉罗更是百无禁忌,用钦定字辈和偏旁也较为随意了,但是也有一些支系,坚持规避钦定字辈和偏旁。

问:清代远支宗室以及觉罗不用钦定字辈的话,他们是否有自己的辈分?

答:清代远支宗室和觉罗,虽然不使用钦定字辈,但是随着入关的进程,他们一般在清中叶,便也形成了以行辈取名的习惯。比较快进入行辈习俗的比如说世祖第二子裕宪亲王福全的后裔,福全有六子,除去夭折的之外,第三子名保泰,第五子名保绶,均以“保”字行辈,其孙辈,如保泰之子广善、广恩、广华、广贵,保绶之子广富、广灵、广禄,均以“广”字行辈,由此可见使用辈分的情况。比较慢进入行辈习俗的比如说太祖第四子镇国克洁将军汤古代的后裔,大致到了钦定字辈的“绵”字辈,才开始有排字辈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远支宗室和觉罗中,也有直到晚清依然不使用字辈的情况。

问:清代远支宗室以及觉罗既然自己有辈分,那么是否是一个大支系有统一的辈分?比如说代善的后裔是否都用同一套辈分?

答:并非如此。清代远支宗室以及觉罗的辈分不同于钦定字辈载于官书,一般是由各支当时的父、祖决定的,而且随着一个宗支人口的发展,可能会分出很多个小宗支,这些小宗支各自都有自己的字辈,并不统一。举例而言,同为礼烈亲王代善的后裔内的“奕载溥毓”四辈,克勤郡王一支的大宗字辈为“亨、尚/椿、承/硕、惠”,顺承郡王一支的大宗字辈为“恒、伦、顺/春、松/谦”,而礼亲王本支的大宗字辈则为“锡、全、世/裕、诚”。

具体再细化的话,各支的字辈基本局限于“五服亲”的范围,出了五服,字辈就可能发生变化。如礼亲王本支为康悼亲王椿泰的后裔,字辈为“崇、永、麟/茂、锡、全、世/裕、诚”,但是椿泰的亲兄康简亲王巴尔图的后裔,字辈则为“谟、善/崇、文/哲、奎、玉、荣、广”,他们均对应钦定字辈里的“弘、永、绵、奕、载、溥、毓”。

所以说,远支宗室和觉罗一般各支系都有许多套字辈,应用在不同具体的小支系内。

问:清代皇族女性的命名是如何的?

答:清代《玉牒》中,宗室男性记录的主要信息,一般以“xx第x子xx”为公式,如“四品宗室广年第三子四品宗室诚明保”,而宗室女性,即所谓宗女方面的主要信息,一般以“xx第x女”为公式,如“四品宗室广年第一女”,若是有爵位之宗女,如多罗贝勒奕绘的长女,被封为郡君,则在《玉牒》内写为“多罗贝勒奕绘第一女郡君”。换而言之,清代皇族女性的名讳是不会留在《玉牒》记录内的。另外,根据《载沣日记》的记录,可知近派宗支们虽然在生育男子的时候要向宫中呈报,并由宫中恩赐乳名和大名,但是在生育女子的时候,虽然也要向宫中呈报,但是宫中除偶尔会赐予乳名之外,并不赐予大名。如载沣第一女在七月十三日出生,便上报宫廷,两天后的十五日,宫中懿旨赐名“毓格”,二十一日,载沣则自己给自己的长女“定名韫媖,字蕊珍”。故而得出结论,清代皇族女性不同于皇族男性,基本都是由父母尊长亲自来命名的。

由于宗女的命名完全由父母尊长来决定,则在命名的方法上就相对没有死板的规定,全由父母尊长的想法而定。举例而言,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其第一女大名韫媖,乳名毓格,字蕊珍,下面有六位妹妹,均以“韫”字排行,而没有使用“溥”字辈。又如载沣本生的胞弟载洵,生有三女,其女均以“蕊”字为字,并以字行,其第三女即名金蕊婵。反之,如惇王府内,溥僎之第一女名毓梅,第四女名毓嘉,其余几位妹妹也皆以“毓”字行。由此可知,清代皇族之女,是否根据本家男性辈分排行,也是比较自由的。

如图中,是作为远支宗室的裕亲王府后裔与钦定字辈间的对比,可以看到,裕王府直到清末,一直都没有使用钦定字辈。同时,在裕王府内部,从始封王裕宪亲王福全的曾孙辈开始,便发生了字辈的区别——大宗的广禄开始给自己的后裔使用不同于庶流的辈分,乃至于后来保泰和保绶两支后裔的字辈是截然不同的。这是远支宗室内比较典型的例子。

发布于 2025-08-18 14:43
收藏
1
上一篇:“梓”盛名之下,古人起名随波逐流,缺乏创意的时代缩影? 下一篇:“中国建造荣耀!首登卡塔尔货币,一图揭秘外国货币上的独特中国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