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随笔》年关将至,大家想你都忙着写着各自的年终终结报告。笔者往往每次到这个时间段都有点黔驴技穷的感觉。即不能报流水账,又不能写的太“高调”。哈哈,好吧言归正传。
上周,我参加了总部设在上海通航界好友主持的通航论坛。虽然,这次是第二次举行小型论坛所在地方面积也不是很大。但是,这些一点都影响大家踊跃参与的热情。这次主要议题《通航企业如何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生存下去》。汇集了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通航航空资深从业人事,对于通用航空市场营销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着求同存异,各抒己见的原则,大家坦诚相待,发表的观点无关正误,只是思想碰撞和沟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通航发展处于“亚健康”发展,笔者观察到的现象是大的通航过得很“宽松”但远还没到“滋润”的状态。小通航们很“艰难”有的差不多处在“生”或“死”之间。还有中间一些基本都是跟着“感觉”走,到底如何发展自己也不知道。其实,通航企业的问题看上去好像都是一个一个独立的问题,比如有飞机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没有“活”干。没飞机的想用各种方式搞飞机,去争取有活干。最有意思的是第三类两方面都具备条件,但问题依然“矛盾”小活看不上大活又干不了。我认为归根到底没有看清自己的实力和需求。此刻,我联想到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队当时阿基诺三世说的话:“我们只向你们提供负担得起的装备”,我觉得用到这里很恰当。
首先一点,作为一个 通航公司的领导者对于自己的业务能力定位要准确。在自己还没有庞大的资金实力或没有足够多的技术人员储备同时,就想搞通航运输和托管业务显然是不可能的。干通航不是开汽车4S 店和奢侈品店。通俗的理解就是干拉货、培训、观光、洒农药、电力巡查等。脏活、累活、危险活都有。赚的都是辛苦线,不是全都是被媒体宣传的那样高大上。可能我的观点比较偏激和直白。同时也并没有鄙视这个行当的意思。但的确当初很多人抱着不同的目的和初衷踏入这个圈子,俗话说都想的很美。外加国内媒体在介绍某种机型的时候无外乎美女、豪车、豪宅外加比基尼等等元素。诚然,包机业务也是通航众多业务中一项且收效比目前还是较高的服务类别。但这不是全部,如果整天都忙着用湾流、猎鹰、庞巴迪、BBJ、ACJ 接客户全世界到处飞那恭喜您,您已经不用参加行业研讨会,直接两会了。毕竟中国目前公务机包机的群体就这么大,同时飞机的运能也就这么点。能在12小时内全国调机能力的也就这么几家。新的公司目标可以定的很高但切记不能“虚高”不然结局很是“惨痛”。每次媒体都在相继报道有哪些新的通航公司,公务机公司成立,开通哪些新业务。但很少有报道每年有多少个公司倒闭或者是重组的。所以,让很多的资本在没有了解真实的情况下几乎是“前赴后继”的加入进来。导致目前的通航业的围城现象,很多人想出去担又更多的人想进来。
其次,以最小的代价做好内功。在国家还有有完全开放空余的期间,抓紧培养技术人才。不光是飞行员还有后勤保障和管理团队,我发现很多企业不敢用新的飞行员,怕出事故怕经验不足。但问题是如果不给他飞那哪里来的飞行小时和处理特情经验的累计。以飞代练,不但要巩固还要提高。
再次:除了传统的旋翼机作业以外,开可以考虑婚庆市场的开发。这个是很大市场。通航公司可以结合无人机,大显神通。静态和动态的展示都可以,和当地大的和知名的婚庆公司联合。搞无人机献花 迎亲 有人机撒花,带新人空中体验等等。还可以和当地的小学 高中学校结合,配合飞行模拟器出租给学校科普飞行知识,让一些没有条件搞飞行的地方。先把 概念培养起来,如果按照目前有果子就抢没人种树的方法,在一段时间内飞机和人处于半“冬眠”状态。
以上是我在这次论坛发表的个人看法,虽然不能够代表大部分人。但至少也反映了一些事实和身边的故事。这不是泼冷水和打消大家进入这个行业的积极兴。按照我国的人口分布和GDP总量,几万亿的市场依然存在。但要有条理有规划的进行。这篇文章只是把真实的情况以平民化的语句说给大家听,干通航的您是否准备好了?(多加一句除了有钱以外)。本来想引入很多数据,但一想到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大多对于数据不太敏感。所以,我引用主席老人家的话,要么来了好好干,要么就别来这里“玩”。这里多数是一个“战场”或是“斗兽场”。即残酷又现实,和想象中的“金矿”的差别很大。
投稿:上海太空鹰公务机公司 销售及产品推广部 邱海嵘 关注公众账号:凌音飞机之家
本文版权归飞机之家网所有,任何人转载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