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皇帝景陵的建筑较其父和其子孙的陵寝并不奢华,但是其建筑规制中的许多改革与创新,以及其在丧葬制度上的诸多首创,在清朝帝王的陵寝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作用。上一期我们了解了景陵营建的历史背景,这一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景陵的规制吧。
景陵的规制是这样的:地宫上建宝顶,环建宝城。宝城前建方城,上建明楼。方城前设石五供,前为二柱门,又前为陵寝门。前院正中建隆恩殿一座,面阔5间。隆恩殿前左右为东西配殿、东西燎炉。前面正中为隆恩门,环以红墙。隆恩门外左右班房各3间。马槽沟一道,其上并排建三孔拱桥三座。桥南东西朝房各5间。正南面是神道碑亭。碑亭前为牌楼门,再前为石像生,设文臣、武将、马、象、狮各1对,南端为1对石望柱。石像生东侧为神厨库。东西下马牌各一座。石望柱南为五孔拱桥。桥南为圣德神功碑亭,亭外海墁四角各立一根华表。神道与孝陵神道相接。各单体建筑形制与孝陵相同。
按照惯例,神厨库应建在东朝房后或神道碑亭东旁,景陵因受地势限制,这两座建筑的后面就是自然形成的砂山,没有地方可建,只得南移,将神厨库建在了石像生的东旁。
清朝的12座皇帝陵中,有8座陵设了石像生。其中7陵的石像生都设在了笔直的神路两侧,唯独景陵石像生因为受地势和河流的限制,设在了弯曲的神路两侧。这两点是景陵的特点。
景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栽植仪树多达29500株。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入葬以后,称“仁孝皇后、孝昭皇后陵”。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月,孝懿皇后入葬后,又称“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康熙帝驾崩之后,陵名才正式确定下来。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七日,礼臣们将所拟定的六个陵名上奏给皇帝。雍正帝看了以后,百感交集,激动之下,用针刺破中指,用指血将“景”字圈定,从此称“景陵”。用指血圈定陵名,这在清朝陵寝史上是唯一的。
摄影:李文惠 刘满仓 岳树林
编辑:李 晔
总编:杨晓健
来源:北京号
作者:清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