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从这里扬帆——纪念“八一开航”七十年辉煌蝶变历程

新中国从这里扬帆——纪念“八一开航”七十年辉煌蝶变历程"/

以下是一篇关于“八一开航”七十年蝶变记的文章,主题是“新中国从这里‘起航’”:
"新中国从这里“起航”——“八一开航”七十年蝶变记"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部队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的扬子江畔,打响了胜利的炮声,宣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这一天,被誉为“八一开航”日,也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军力量。七十余载风雨兼程,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一、筚路蓝缕,奠基立业"
“八一开航”之初,人民海军装备简陋,力量薄弱,仅有几艘缴获的舰艇和少量人员。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海军官兵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白马庙建立了海军早期指挥机关,开启了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的创建历程。
在艰苦的条件下,海军先后创办了大连舰艇学院、南京海军指挥学校等一批重要的军事院校,培养了大批海军人才;研制建造了国产舰艇,初步形成了海上作战力量;建立了海军陆战队,加强了岛屿防御和登陆作战能力。这一时期,人民海军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

相关内容:

新华社天津8月1日电(记者刘惟真)7月31日清晨,天津机场的229号机位前,MF8331次航班整装待发,将沿1950年“八一开航”时的一段航路,从天津飞向武汉。

70年前,这座历史悠久的机场曾见证新中国“首航”的起点,如今,它也见证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与腾飞。

“八一开航”辟天地

日出天地正,煌煌辟晨曦。7月31日7时,MF8331次航班从停机坪缓缓滑行至跑道外,静待塔台“指挥官”发出起飞指令。

从飞机舷窗向外看去,正在维护修缮的机场对侧西跑道迎着明亮的晨光远远延伸。这条跑道的前身在70年前“八一开航”时就已存在,此后几经翻建维护,原址仍保留至今。

7月31日清晨,MF8331次航班在天津机场整装待发。新华社记者刘惟真摄

时光流转,“首航”的情景却仿佛近在眼前。

1949年11月9日,原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和原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率队“北飞”,两公司的12架飞机平安飞抵北京、天津,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

不到一年后,1950年8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天津-北京-汉口-重庆和天津-北京-汉口-广州航线得以开辟,史称“八一开航”。

当日上午10时30分,“北京”号飞机自广州起航,中午经停汉口,下午6时10分抵津;民航139号飞机于上午8时30分自津起飞,中午经停汉口,下午6时10分抵达重庆。新中国民航最早的国内航线自此正式开通。

“良好的地理位置,使得天津在我国近代发展史中占据了特殊的经济地位,也为天津发展民航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我国民航的整个发展历程上看,天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阎维洁说。

虽然当时客机、航线数量有限,但“八一开航”这一突破性进展却十分振奋人心。“新中国成立后仅仅十个月的时间,新中国民航就实现国内航线‘开航’,引起国内外瞩目,也开启了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历程。”阎维洁说。

“飞入寻常百姓家”

“八一开航”后,虽然我国的民航体系初步建立,但乘上飞机在云端“漫游”,在当时仍是件稀罕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民航能飞的飞机仅有29架。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民航客机数量仍不多,票价也较高。”阎维洁说,“当时必须拿着现金以及单位开具的介绍信到售票点,才能购买到机票,因此民航客机主要是以满足公务出行需求为主,普通民众很少乘坐。”

MF8331次航班机组成员与天津机场、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负责人等在飞机前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刘惟真摄

阎维洁回忆说,1993年,自己曾跟随父亲一同乘飞机从上海回到山西太原。“当时不少老百姓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只有几百元,而我们购买的机票价格就接近500元。”

随着时代发展变迁,今时旅客乘坐飞机的情形已和往日大不相同。资料显示,70年前“首航”的民航139号飞机上只有14名旅客,而今年7月31日的MF8331次航班上载有100余名旅客,票价在三四百元左右。

经常乘坐这趟航班前往武汉出差的旅客许东回忆说,自己第一次乘坐飞机是在2003年。“记得当时机上的科技设备比较少,办理乘机手续也没有那么方便,”许东说,“现在从手机App、官方网站上都可以订票查价,机场还设立了自助值机设备、旅客快速通道等。”

“深圳等地的机场已经逐步开始实现‘无纸化’出行。”此次航班的乘务长、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空中乘务部综合业务处副经理赵迪说,“用手机就可以自主选择机票座位、刷身份证就可以快速登机,这些都使乘客出行变得更为便捷。”

据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总经理吕志农介绍,2019年天津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381.4万人次,在津运营客货运航班的中外航空公司59家,运营航线281条、通航城市167个,航线网络结构逐步完善。

航班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后,部分乘客有序下机。新华社记者刘惟真摄

机场高峰小时容量提高至“31+1”架次、累计开通地面班线9条、建成异地城市候机楼(厅)30座……天津机场这一组组数字,不仅是我国民航事业发展历程的生动印鉴,也道出了百姓数十年来的生活变迁。

乘坐体验更舒适、机票价格更“亲民”、航线航路更广阔……70年前“首航”的民航客机,已从“堂前燕”,真正飞入了“百姓家”。

七十载发展谱新章

起航后从舷窗俯瞰,云雾下方的天津临空产业区和中国民航大学校区内的建筑物排列整齐,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乘客眼前。

“晚间乘坐飞机时,我喜欢选择窗边的座位,看看窗外城市的夜景。从灯光‘繁星点点’到如今连成一片,从航班穿越的夜景中也能够一窥城市的变化。”许东说。

图为从飞机舷窗俯瞰天津市的场景。新华社记者刘惟真摄

70年来,我国民航事业的成长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紧密相连,其背后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的支撑力量也在不断增强。

“1978年,武汉南湖机场旅客吞吐量仅6.5万人次,2019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715万人次;昔日武汉南湖机场约15米高的塔台,如今‘变身’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115米高的塔台,1300平方米的航站楼也发展成了目前49.5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湖北机场集团机场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徐越辉娓娓道来,“基数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快,通航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远。”

安-225、安-22飞机在天津机场罕见“同框”,天津航空口岸大通关基地(一期)等陆续落成,一批“实力派”大型物流企业入驻临空产业区……天津机场的保障能力与发展变化也颇为惊艳亮眼。

除了产业链的完善,充实的人才储备队伍更让新中国的民航事业“后劲十足”。

执飞31日MF8331次航班的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年轻女机长张薏蕙成了此次飞行中备受瞩目的焦点。“这位机长是公司面向社会大规模招聘的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这批队员中的6位目前已经成长为机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飞行经验。这也体现了行业内人才队伍壮大、体系更为完善的发展现状。”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罗占领说。

“‘两航’起义后,最初新中国的民航工作人员是由‘两航’起义人员与从军队抽调的相关人员组成的。然而,这样的体量仍然远不足以支撑新中国民航事业长期、持久的发展。”阎维洁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地先后成立了民航专业院校,致力于培养后备人才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开办民航相关专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办学层次。“目前的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发展最前沿动态,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人才培养规模和数十年前相比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阎维洁说。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天津、武汉等各地机场与航空公司正融入大局、各显其能,谱写“蓝天上”的新华章。

“天津机场是新中国民航事业开辟和起步的亲历者、见证者,我们始终怀着对新中国民航事业不懈追求的初心。未来我们将在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等时代机遇中,主动作为、开拓向前。”吕志农说。

31日9时许,MF8331次航班落地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这条“穿越”70年时光的“老航线”历经风雨沧桑,见证着我国正当青春的民航事业展翅远航。

发布于 2025-08-17 14:12
收藏
1
上一篇:泉州晋江国际机场盛大启航,首条直飞菲律宾达沃航线正式开通 下一篇:指南丨揭秘清东陵,你未必知道的8个隐藏小知识